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如何“拯救”新闻发言人

发布时间:2012-03-02 07:00  来源:山西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国资委公布2012年新版央企新闻发言人联络表。由于去年央企兼并重组,今年新公布的央企名单总计115家比去年120家少了5家。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新闻发言人也是一种高危行业,希望社会各界理解。(2月21日《新京报》)

设置央企新闻发言人岗位之初,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曾表示:央企新闻发言人应“正确而有效地加以引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看得出来,所谓新闻发言人,致力于“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而不是“改善部门工作作风”,仅此一点,足以看出这个岗位的尴尬存在——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强化公关诉求,旨在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而央企新闻发言人则延续了权威发布的旧例,定位的不同自然使得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一提起新闻发言人的“高危”,不得不令人想起黯然离职的王勇平,虽然他不当的言辞曾引起众怒,但毕竟第一时间与公众展开了沟通,此事过后,众多新闻发言人似乎集体销声匿迹,这样的结果无疑比言辞不当更令人失望。实际上,公众的不满并非单纯指向王勇平个人,更多的是其背后所代表的制度沉疴,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部门代言人姿态出现的新闻发言人,要么禁言收声,要么必然露出破绽,这大概正是其“高危”所在。

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有名言,“现在我享受这间办公室,不是因为我是新闻发言人,是因为我是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正因为不少新闻发言人都是由在任官员兼任,因此发言人工作充其量不过是其“副业”,“少说、不说为佳”的官场潜规则不免渗透其中;因为新闻发言人只是一种兼职,因此其与专业新闻发言人素质相去甚远,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布信息的他们,难能学会及时有效地与公众展开互动;更为重要的是,代表部门利益的他们必然不遗余力维护部门利益,而不是追逐事实真相,因此,当舆论风暴袭来,他们总是首当其冲。央企新闻发言人“高危”,既是央企公信力孱弱的真实写照,更是这种岗位设置的尴尬必然。

作为首期中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成员,变换工作岗位之后,王旭明终于摆脱了身上“官员发言人”的标签,但他从未放弃对教育领域焦点事件的点评,相比起以往的职务行为,现在的王旭明更像一个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转变对于解读新闻发言人不失为一个生动的注脚——新闻发言人之所以不时语出惊人,是因为那是官场话语系统中唯一合乎规范的用语,假谁之口说出显然并不重要,摆脱了尴尬的身份定位,他们亦不乏真知灼见。

新闻发言人的“高危”局面令人扼腕,值得引起重视和理解不是“社会各界”,而是设置这些岗位的机构部门——不是公众谋杀了新闻发言人,而是其官员身份强化了双方对立。公众探索事实真相的脚步不会停止,拯救新闻发言人,当先从挽救自身公信力,还原新闻发言人的专业身份着手。 (赵志疆)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