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镇江·报评

温商国外收购银行透露的是无奈

发布时间:2012-02-28 08:51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年11月,温州商人林春平6000万美元买下美国大西洋银行,后来更名为新汇丰银行。此前十年,温州民间资本在内向国务院申办成立华侨银行,在外选择意大利尝试成立欧联华人银行,均告失利。

  (2月21日人民网)

 虽然都叫收购,但是,林春平对美国大西洋银行的收购,似乎很难像其他收购行为一样,让人产生兴奋和自豪感,甚至有某种悲凉和担忧。

 这种悲凉和担忧,显然不是来自于林春平,而是来自于金融管制,来自于民间资本没有出路,来自于民间投资者的无奈。

 民间投资者要求组建民间银行,这个要求应该不算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的观念和思维应当可以适应这样的变化了。不然,也不会出台诸如“新36条”这种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也不会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的政策。民间投资者曾经对包括“新36条”在内的相关政策措施寄予过希望,也曾经为实现这样的希望努力过。但是,现实告诉他们,这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和良好的愿望。当这些政策步入现实,留给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的,可能就是一个个无法跨越的门槛和障碍。

 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的举动,既是一种无奈的制度倒逼,也是一次无声的抗议。因为,林春平非常清楚,凭借他的实力,不可能在金融机构林立的美国有多大作为。他所采取的低息吸收存款、高息存储其他银行赚取“利差”的做法,并不具有真正的金融内涵。如果国内金融管制松一些,如果他能在国内组建民间银行,他一定不会到美国去收购银行。而这样的收购结果,一点也没有收购实体产业那么美好,说白了,就是资本外流。

 对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来说,林春平的收购行为,是一次破冰之举。但对国家来说,可能开了一次不好的先例。如果其他民间投资者也效仿林春平,去收购外国银行,且这些银行根本不能到国内来经营,等于将中国人的钱送给外国人使用,将中国人民的血汗,让外国人发财。这应当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眼下,从上到下都在强调为民间资本寻找新的出路,都在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实体产业。如果不在操作层面上下些功夫,不在操作层面上真正扫清各种障碍,民间资本是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进行投资,就回归实体产业的。因为,留给他们的,除了门槛,就是壁垒。

 现在看来,有没有政策已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有了政策是否可以实质性操作,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也许,只有迈过操作层面这道关口,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谭浩俊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