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的叶女士一家四口,除了丈夫以外,其余三人都被检验出感染了“丙肝”病毒。当地居民反映,家住该县响水路一带的近200名居民感染丙肝病毒,原因不明。紫金县居民反映,感染丙肝病毒的居民都曾到过镇上卫生所打过针,卫生所未采用一次性针筒,怀疑是针筒重复使用引起的感染。
(2月23日《人民日报》)
继安徽、河南离奇丙肝病毒暴发后,怪事再次在紫金县上演。于情于理,有些追问是必须的:为什么感染者如此集中?传染源在哪里?传染途径是什么?这样的病人当地还有多少?与此同时需要进行的,是拨开附着在丙肝事件上相关部门的可疑情绪。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0年有医院来扶贫义诊,便发现前来就诊的丙肝感染者集中在响水路一带,然而组织专家团来此调查,当地有关部门却不愿配合。当地居民邀请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前来调查,也被警告“不要多管闲事”。撂狠话的“相关部门”到底是谁?又为何一而再地“出面阻挠”?
同样诡异的是,一边是痛苦的居民言之凿凿地表示:“小诊所医生重复使用针管给多个病人静脉推注”,一边却是县卫生局官员带着强硬的脸色和底气告诉众人:“多次明察暗访,都没有发现其使用非一次性医疗用品”。这里面究竟谁在说谎?或者另有什么隐情?
其实,对于各类公共事件,民众真正纠结的也许不一定是那些“未解之惑”,而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关部门的“可疑情绪”:事情发生时不管不问,媒体曝光后又欲盖弥彰,不待舆情呼啸到“上级知情、领导发火”,便我自岿然不动或抵死赖账,自始至终影影绰绰地闪现着“失职、脱责”的鬼魅,这才是令公众最为无奈和痛恨的地方。譬如绵绵无绝期的食品安全事件、周而复始的医保骗保顽疾等。具体到此次离奇的丙肝事件,道理依然。
目前,对于相关部门采取的调查行动,公众当然欢迎。但是,及时、准确地通报疫情信息,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才是不可回避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