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刘胡兰如何一步步扬名全国的
毛泽东两次题词

发布时间:2012-02-23 07:01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刘胡兰,一个15岁的农村姑娘,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她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大无畏精神,挫败了敌人的罪恶阴谋;她以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当年,她的英雄事迹之所以迅速扬名全国,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刘胡兰女英雄牺牲的新闻报道首先由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采写发出,二是歌剧《刘胡兰》极为感动人心,三是毛泽东为刘胡兰两次题词。

  牺牲新闻由新华社吕梁分社发出

  刘胡兰壮烈牺牲的消息,最早是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李宏森采写后,以《17岁(指虚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赴义》为题,用“新华社吕梁4日电”,发往全国各解放区报纸的。

  当时,正值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期,阎锡山到处制造白色恐怖,疯狂地进行垂死挣扎。

  那时候的云周西村,号称“小延安”,因为这里的革命气氛浓厚,老百姓非常拥护共产党。当时我军但凡在这个村子与敌人交锋,基本没有吃过败仗。革命年代的云周西村,老百姓的觉悟普遍较高,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的刘胡兰,性格变得刚强、倔强。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目睹了众多发生在身边的英雄事迹后,年幼的刘胡兰曾语出惊人,“要死也要那样死”。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胡兰愈来愈积极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当中。1946年5月,刘胡兰被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候补党员,当时她才14岁。1946年秋天,阎匪军开进了村子。为避免损失,村里的党员干部们都向山上转移,刘胡兰也在撤退名单之内,但是考虑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她决定留下来。

  1947年1月12日,文水县云周西村被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中。由于叛徒的出卖,阎锡山军阀某连与地主武装包围了云周西村,乡亲们被赶到了村里的大榆树下,刘胡兰和其他烈士当时都在人群中。阎军连长张全宝抓到了刘胡兰和其他6个人。他看刘胡兰年纪非常小,又是共产党员,便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他想知道的东西。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敌人万般无奈,只好提出“只要你说以后不再为共产党办事了,今天就可以活下来”。可刘胡兰的回答是“那可办不到”。她被气急败坏的阎军带到铡刀前亲眼看着阎军连铡了几个人,革命同志的鲜血流淌在地上……面对阎军的暴行,她大义凛然地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了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刘胡兰等人壮烈牺牲后不久,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李宏森随人民解放军某部挺进文水县阎战区。当他听到云周西村这一流血大惨案后,立即赶到云周西村,以沉痛的心情含着眼泪,向知情的陈德照、石世芳等区干部和村民做了详细采访,很快写完报道刘胡兰等人英雄事迹的文章,此文经新华社吕梁分社负责人审定后,向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发了两条消息:一是《刽子手阎锡山屠杀文水人民,云周西村农民多人惨死于阎军铡刀铁蹄之下》,二是《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后一稿用400多字,既颂扬了刘胡兰面对凶恶的武装阎军顽强斗争、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又揭示了阎军惨无人道的罪行。这两条消息,经过晋绥总分社编辑修改后转发新华总社。总社分别于1947年2月3日、4日两天向全国解放军各报发了通稿。延安《解放日报》和《晋绥日报》,于1947年2月5日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这两条消息。第二天,《晋绥日报》又详细刊登了关于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有关报道,同时还配发了一篇题为《向刘胡兰同志致敬》的评论,号召全国人民、全体共产党员向刘胡兰同志学习,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和平、民主而奋斗。

  李宏森随军所在部队的旅首长得知刘胡兰等被害的消息以后,当即派出宣传科干事黄绍基和70多名战士为代表,赶到云周西村追悼刘胡兰烈士。他们慰问了烈士的家属,察看了烈士就义的地址,天寒地冻,烈士的鲜血和泥土凝固在一起,地上还有沾满血迹的干草。战士们沉痛地跪倒在地,每人抓起一块渗透着烈士鲜血的土块,用手绢、毛巾包起来,放进胸前的衣袋里,高呼:“我们要带着烈士的血迹,替刘胡兰妹妹报仇,讨还血债!” 2月2日下午,在解放文水县城的战斗中,冲杀在最前面的30多人组成的突击队里,大部分是到过云周西村参加追悼刘胡兰烈士的代表。他们在战前各个连队召开的战斗动员会上,讲刘胡兰遇难的经过,报名参加突击队,决心以实际行动坚决更快地消灭敌人,替烈士报仇。

  歌剧《刘胡兰》上演

  1947年,董小吾是晋绥军区战斗剧社“土改宣传队”的队长。2月,剧社随晋绥独立二旅在文水县开栅镇驻扎。离此不远的文水县云周西村出了一件国民党屠杀地下党员的恶性事件:因为云周西村的群众经常给八路军运军粮、送军鞋、抢救伤员、掩护干部,国民党阎锡山部队伺机破坏这里的地下党组织。“刘胡兰同志壮烈牺牲”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解放区。

  就在刘胡兰牺牲7天后,在武装人员的保护下,战斗剧社立即派成员魏风赶赴云周西村进行调查了解。经过魏风整整7天的调查,刘胡兰牺牲时的情况逐渐清晰,很快(即仅在刘胡兰牺牲后的22天内)就写出了一个五幕话剧《刘胡兰》剧本,排练出来后演出效果非常不错。刘胡兰的妹妹刘爱兰在姐姐牺牲后毅然参军,起先就在这个战斗剧社。

  据说,此剧在为解放文水的参战部队演出时,演到敌军连长要用铡刀铡死刘胡兰这一段情节时,台下群情激愤,有个战士甚至突然推上子弹,对准敌连长扮演者就要开枪,幸亏旁边的几个同志及时阻拦才未出事。

  后来,董小吾等又受当时歌剧《白毛女》的启发,决定将五幕话剧《刘胡兰》排练成歌剧。

  1948年初,战斗剧社随部队从晋绥根据地向南来到了山西吉县的一个村子。在这里,战斗剧社成立了由魏风、董小吾、刘莲池等人组成的创作组,开始创作歌剧《刘胡兰》。

  在编写、演出过程中,贺龙指示:刘胡兰是“中国的卓亚”,战斗剧社一定要编好、演好刘胡兰。

  为了尽快创作出新的剧本,董小吾等人白天演出,晚上就趴在老乡家的小炕桌上突击写剧本,一写就是一夜,第二天早晨继续讨论。就这样,他们几乎每天写一场,仅用7天时间就将剧本写好。剧本写好后,董小吾等人又很快投入排练。当时村子里的老百姓都来看排练。当排练到刘胡兰被杀害这场戏时,在一边看的老百姓就开始哭,演员们也开始哭,作为《刘胡兰》一剧的导演董小吾也开始哭。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