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生涯的最后留念 风云人物的历史定格
--“张学良像纪念银章”背后的故事
新华网沈阳6月3日电(记者李克瑶)沈阳金融博物馆地下金库的展览中,一枚表面已有些氧化的银章安静地躺在展柜里。岁月的流逝并未抹去银章中人物的威武气概,他身着戎装头戴大沿军帽,佩戴三星上将领章,胸前戴有数枚勋章,英姿勃发,气宇轩昂。
银章之中的这位年轻军人,就是被周恩来称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张学良将军。2011年6月3日是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据沈阳金融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刘磊介绍,这枚银章铸造于1936年“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其赠予军官训练团的受训军官,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军官训练团停办,张学良也随之失去自由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因此,这枚银章也就成为张学良戎马生涯的最后留念,一代风云人物定格于此方寸之间。
1935年10月,张学良就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其司令部设于陕西西安。同年年底,张学良在上海与杜重远等人会面后,思想倾向于抗日救亡。
1936年,经与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会谈后,更加坚定了他“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决心。同年6月15日,张学良在西安城南王曲镇设立了军官训练团,自任团长,并由杨虎城将军担任副团长,抽调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营级以上军官参加训练团第一期干部连的训练活动。训练团名义上是为了提升以上两个部队的军官指挥水平和军事素质,实质上是张学良为了培养青年抗日军官骨干在做政治动员、思想培训和干部准备。为了办好这个训练团,张学良安排了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辽东省主席、共和国电力工业部部长的中共党员刘澜波,以及贾陶、解方、栗又文等人参加到干部连的训练中,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地利用训练团开展统战工作。
中共党员和进步分子在训练团内展开了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和“抗日长期准备论”等谬论的批判,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响亮口号。同时,他们还组织官兵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活跃训练团的抗日气氛,使得训练团一扫旧军队中颓废习气,代之以生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这一切,使张学良感到格外振奋,他曾满含热泪地对东北军官兵表示,“一定带领大家走上抗日道路,披甲还乡”。训练团人员爱国热情的高涨,进一步影响了东北军与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对后来这两支部队与红军形成“三位一体”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鼓舞士气并作为纪念,张学良仿照民国人物通行的作法,在王曲军官训练团结业式上,向每位结业军官授予铸有他个人半身像的银质纪念章。只是,张学良将军并未想到,这枚小小的银章成为一个分隔符号,前面是他叱咤风云的军政生涯,而后面却是他忍辱负重的幽禁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