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客丁先生称在厦门一家海鲜排档点了5菜1汤,其中只有三样海鲜,结账时达9560元。丁先生报警后,在警方协调下,店方退回3500元。目前该店已停业整顿,老板称点菜员是临时工,已被辞退。
(2月5日中新网)
报道中“点菜员是临时工”引人瞩目。众所周知,过年期间,餐饮行业大量缺人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临时招聘大学生和临时工来打下手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当事林老板所说可能确实属实,只是因为“临时工”一词乃年度热词,已在人们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推卸责任、虚与委蛇的印象。即便是培训不到位的临时工搞出了天价菜单,那么,为何没有正式员工出来制止?就算真的是临时工犯的错,用工单位也难辞其咎。
在公共语境里,临时工是一个并不光鲜的字眼,因为与正式编制的员工相比,临时工往往工作环境较差、条件艰苦、任务重,而工资福利待遇却又低人一等,所以多数临时工所扮演的只是社会生活中一个被边缘化的角色,甚至充满卑微的色彩。但近些年来,临时工却声名鹊起,“临时工”这三个字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也持续走高,不过让人遗憾的是,给临时工带来如此“好运”的并不是他们社会地位的提高或工资福利待遇的改善,而是“临时工”已经演化为替罪羊的代名词,是一张哪里有罪恶就可以随便贴在哪里的“万能标签”。
一个时期以来,媒体上关于“临时工”惹事的新闻似乎就从未消停过。去年9月,一条“女民警发飙打人”的视频广为传播,因服务态度欠佳被辞退的户政员蒋某是“临时工”。帮郭德纲打人的是“临时工”,福建南平从警车里伸出脚让人擦鞋的驾乘人员是“临时工”,深圳强奸民女的联防队员是“临时工”,杭州火车南站穿着铁路制服、伙同黄牛带客上车的工作人员是“临时工”,甚至云南民族大学诱女生陪酒的当事男子也是后勤“临时工”。一时间,临时工似乎成了我们这个社会最不安分的群体,成了全民“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让人觉得他们颇有点“臭名昭著”的味道。
我并不认为所有的临时工都是正人君子,他们当中确有“害群之马”,但即便如此,犯错的怎会总是临时工?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如果东窗事发之时,就以临时工作为“挡箭牌”是不明智的做法,不仅是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逃避社会责任,也是对临时工这样一个群体的侮辱或极大的不尊重。“临时工”不是罪恶的“万能标签”,更不是替罪羊的代名词,尊重临时工有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