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过年期间派发了多少红包,成为这些天最热门的话题。很多人发现,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压岁钱也水涨船高,坐地起价。几年前的一二百元,现在基本拿不出手,部分城市压岁钱的起步价甚至上浮至500元。一个春节,把不少中小学生过成了“千元户”“万元户”。在孩子们欢呼“大丰收”的同时,年终奖还没捂热就要变成压岁钱的家长们,纷纷高呼“吃不消”。
大年初六,网友“华盛顿99 ”的一则帖子《一二百元的压岁钱早已拿不出手》,引来四万七千多人的围观。网友“3言2句”跟帖感慨:“现在压岁钱给少了晚辈们还真看不上!看来是我赚太少,伤不起啊伤不起!!”
一片抱怨声中,不少网友由衷地怀念起自己小时候收压岁钱的场景,网友“妍妍123”表示:“现在的红包真是变了味。我小时候,发红包就是在新年里给小孩讨个吉利,1元、2元、5元都可以。”毫无疑问,过年期间,有着压岁钱“被”涨价的亲们,不在少数。
其实,压岁钱的涨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人们口袋里的钱多了,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日子好起来了。这是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可喜现象。然而,在如此的欣喜面前,更多的则是忧虑。
因面子和利益而生的压岁钱,满足了国人光鲜夺目的虚荣心,却让更多的人活在“被自愿”的纠结之中。外婆给了两百元,奶奶决不会“手软”,生怕给少了会影响到与“新一代”的感情;别人给自家的小孩五百,自己咬着牙也要回别人六百,就怕没给到位就丢了自己的面子。原本寄托祝福与心愿的压岁钱,现如今不再是避邪趋吉的信物,而成了萦绕在很多人内心一道染上铜臭味的死结。到底是被逼无奈的随波逐流,还是“打肿脸充胖子”催生的恶性竞争,想必答案早已了然。
在这场压岁钱的比拼中,看似坐收渔利的孩子们无形中也在受着伤害。有时候,社会对孩子的腐蚀就在不经意间。给晚辈几百上千的压岁钱,看起来是在关爱他们、讨好他们,殊不知也在传递着攀比的陋习,传染着要面子的通病,甚至点燃幼小心灵对金钱的欲望。
当一种风俗,从美好的祝福变成一种不得不背起的负担,变成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变成一种不得不进行的攀比时,原有的文化意义也就荡然无存,甚至背道而驰。
因为压岁钱当今携带的“负面因素”过多,一位网友建议:“取消压岁钱吧,还是记忆中的压岁钱美好些!”然而,正如同“一票难求”也无法阻挡过年的回家脚步,压岁钱是中国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让压岁钱“失衡”的,从来都不是其本身,而是这个逐渐失衡的社会。
其实,亲情不是金钱能换来的,关爱也非钱财能代替的。正如网友“童心99”所说:“压岁钱是长辈的一点心意,图个吉利,千儿八百的早就脱离了压岁的本意了,失控的人们,放过压岁钱吧!”
在笔者看来,薄薄的一个红包也许装不下财大气粗,装不下声势浩大,装不下光鲜亮丽,却可以装进祝福,装进希望,装进朴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