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评优 王乃玲 作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各高校要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对学校各部门、社团组织以及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指标。同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无偿献血组织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确保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
(1月30日《京华时报》)
血荒,正在各大城市蔓延。每当这个时候,大学生、农民工就是有关部门最先想到的群体。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各高校要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对学校各部门、社团组织以及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指标,遵循的依旧是这个思路。
其实早在2011年底,北京市卫生局就和市教委联合下发通知,“规定” 采血车定期进入北京各高校,现在又要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师生评优考核指标,可谓用尽心思。然而,用这种“采血”方法来消减血荒,虽然直接、快速但不“道德”。
无偿献血使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生命,是爱心奉献的体现;而且适当献血有益健康。但是,我国《献血法》规定,采用自愿无偿献血的方式,也就是说,无偿献血属于自愿行为,任何人无权强迫。大学师生本来已经充当了献血主力军,若有献血的意愿,自可前往献血点参加献血。制定采血“周期表”、纳入评优考核指标,无非是利用职能部门的公权力和大学生年轻、好胜的特点,在多方合力造成的特定情形之下,形成“被献血”。请问这让那些体质差的,体重不足50公斤的学生在此项评优考核指标下如何自处?那些组织者可曾想到孩子千里之外的父母,他们的担忧和愤慨?此外,无偿献血都和教师的工资和成绩挂钩,让教师怎么能静下心来教自己的学生?
《献血法》管理办法中明确“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但此次卫生部门出台的举措主要是针对高校和团体无偿献血,没有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已经有网友发问了,何不将无偿献血和公务员评优晋级挂钩?
采供血形势非常严峻,无偿献血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背后成因比较复杂,归罪于“市民还没有献血意识”过于牵强,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评优考核指标更有“强迫”之嫌。事实上,不少地方献血活动的组织者如公务员、医护人员鲜见无偿献血之行动。在目前态势下,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师生评优考核指标不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带头献血。道德的血液多了,爱心的血液才能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不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一次身体力行,强过千本宣传册和万言广告语。
斯涵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