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央政府驻地的特征及分布特点
由于中央政府驻地的三次变迁,赋予了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不同的内涵,形成了各种特色的历史遗存,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纵观瑞金中央政府驻地这些革命文物资源,基本上受控于当年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旧址多为公共祠堂、庙宇,部分为没收地主庭院,罕于新建。
因陋就简是中央政府倡导一项基本的工作方法,在整个红色都城的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是中央政府正常运行和赢得民心的基础。在叶坪,召开“一苏大”会后改为临时中央政府办公场所的谢氏宗祠,毛泽东养病的东华山古寺,云石山“云山古寺”中央政府驻地,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所在地梁氏宗祠,沙洲坝六届五中全会会址“福主庙”,均为公共祠堂、庙宇。其中,中共中央局下肖旧址、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元太屋等均为地主的庭院。调查发现,在100多处革命旧居旧址中,仅有6处为中央政府设计兴建的,5处为纪念性建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位于沙洲坝,其它分布在叶坪红军广场的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公略亭、博生堡,这些难得的建筑被誉为新中国建筑事业的萌芽。这些现象,不仅反映了当时根据地经济的困难,更多的是体现了苏维埃政府最大限度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树立了苏维埃政府的威信。
2、旧址虽几经变更,但大致相邻,有的仍为中央政府所使用。
中央政府驻地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叶坪、沙洲坝、云石山,都是适合中央政府驻地的地区,近的相距6公里,最远的也只有19公里,也各具其特点,这一切都增添了红都的神秘色彩。
以姓聚居是中央政府驻地分布的基本特色。以谢姓聚居的叶坪村,以杨姓聚居的沙洲坝村,以梁姓聚居的云石山,经过革命洗礼的瑞金客家人,不仅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而且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加上“三年两不收,还有余粮下赣州”优越的生存环境,这些也是中央政府定都瑞金的可靠保证。
中央政府驻地变迁,不论在叶坪、沙洲坝、云石山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系红都历程的一条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调查材料表明,中央政府在充分挖掘新的驻地资源优势时,比较注重原有驻地资源的利用,充分调动各地群众参与苏维埃建设的积极性,成为中央政府变迁时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1933年4月,迁驻沙洲坝后的中央政府,同年6月,先后在叶坪谢氏宗祠召开中央苏区八县以上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负责人的查田运动大会、八县贫农团代表查田运动大会。作为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献礼工程的五大建筑,也都选择建在了叶坪红军广场,共同构成了第一个红色都城的有机部分。调查材料也表明,中央政府所在地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体现了民众的拥护与鱼水情深。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的重要性,随着中央政府驻地变迁,得到进一步的认同和强化。
3、旧址点多面广,文物众多,地位独特,史料翔实,影响深远。
中央政府不仅从变迁驻地来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而且针对当时村落分散,部门难以相对集中的现象,领导开展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所以在瑞金,数以百计的中央苏区党政军群领导机关旧址,经过80多年的风雨侵蚀,得以完好保存的因素中,一方面来源于苏维埃干部甘于奉献、执政为民的精神,同时也来自瑞金人民珍惜与苏维埃政府结下的深厚革命感情有关,意识到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自觉支持和参与革命旧址的保护,尽可能多的保护周边的一草一木。在叶坪乡,除叶坪村外,在庙背、洋溪、朱坊、中石、坪山岗、新院等村庄中,都有重要的革命遗存。
另外,据瑞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 叶坪乡有36处,沙洲坝有29处,云石山有16处,象湖镇有17处,武阳有3处,大柏地有3处,九堡还有2处。从1929年2月至1934年10月,持续5年零8个月之久的革命斗争中,留下了116处革命遗址,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33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全国也是少有的。
4、旧址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缅怀历史,传承精神的生动课堂。
瑞金的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好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革命史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的奋斗历史。“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⑩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回顾了党艰苦创业的历程,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江西)杨荣彬 (《红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