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唐春成
新闻回放: 网友“我只说四个字”爆料说:“我儿子班上有40人,有30多人是三好生!” 再加上进步之星、体育之星、阳光少年等表彰,几乎人人都有奖!还有网友道出家长追逐三好生的无奈:“现在南京的所谓名校签约录取学生时,最低要求一到六年级每学期都要是三好,功课全优。”(1月15日《扬子晚报》)
有人说:
荣誉是孩子的阳光
40人班级有30个三好生,三好生之多确实有别于以往,有家长质疑三好生泛滥也不奇怪。而专家也表示,三好生评选不宜过多,否则失去榜样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长的质疑、专家的担忧,真还不全是杞人忧天的想法。
然而,这并不代表近乎“人人有奖”的思维就一无是处,甚至理应遭受家长、专家和孩子们一致的反对。三好生多或许会一定程度降低其含金量,进步之星、体育之星、阳光少年层出不穷,也会让荣誉的获得变得更轻松。但是,荣誉的给予会让孩子们获得一种被肯定的兴奋感和成就感,这是孩子们继续前进的莫大动力。显然,校园里所有的嘉许,都不仅仅是为列出榜样,更重要的还是让优秀的孩子继续保持,让暂时没那么优秀的孩子继续争取。近乎“人人有奖”的奖励机制,会让更多的孩子看到被肯定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少一点自卑感和挫败感。
最后要说的是,三好生多是一种泛滥,其实更是一种灿烂。“给一点阳光就灿烂”,而荣誉就是孩子们渴望的阳光,有了荣誉,小孩会生长得更健康和充实。(路勇)
有人说:
“有奖大家拿”是媚俗
学校里“三好生”泛滥,有奖大家拿,你好我好他也好。面对如此怪相,有小学负责人将其归结为顺应“需求”——顺应家长的需求和升学的需求。
所谓的“顺应需求论”,折射出的是某些教育者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妥协甚至是推波助澜。学校本来应该是一方净土,不该与社会不良风气同流合污。但不少事实似乎都表明,一些学校不仅没能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反而变本加厉,成了不良风气的“放大器”。例如,现在社会上“官本位”盛行,某些学校里就班干部泛滥成灾,以至于闹出了“拉灯委员”一类的笑话。家长贪慕虚荣,学校便“官帽”奉上;应试教育和升学需要拉大旗作虎皮,学校便索性批发起“三好生”的头衔……这样的学校和教育者,还哪有一点自尊严?
当然,“顺应家长的需求和升学的需求”,同时也是学校和教育者往自己脸上“贴金”的需求。
“三好生”越多,就越显得老师和学校“成绩突出”。试想一下,一个班或一个学校大多数甚至全部学生都是“三好生”,老师和学校岂不就是名正言顺的“三好老师”和“三好学校”了吗?某些“不明真相”的家长,还以为自己的孩子在老师和学校的“栽培”下有了多大进步呢,难免会心存感激,暗暗庆幸“选对了老师”、“选对了学校”。如此一来,老师和学校不仅大有面子,甚至还会收获其他“实惠”。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增大,谁都希望孩子有出息。但采用批发“三好生”头衔的方式来做表面文章,显然是选错了方法。符合标准的“三好生”毕竟是少数,如果人人都是“三好生”就失去了评选“三好生”的意义。这种做法有弄虚作假之嫌,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三好生”泛滥顺应的到底是谁的“需求”?家长和社会需要反思,教育者亦须反思。(乔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