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周恩来亲自试唱《在太行山上》第2声部

发布时间:2012-01-25 07:40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响彻太行的共鸣

  朱德,抄录歌词带在身上

  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演出《在太行山上》后,受到热烈欢迎,被广泛传唱。这首二部合唱曲为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段抒情宽广,小调色彩,但不乏明朗朝气。后段回声式的短句,营造出歌声在山谷中回荡,此起彼伏,一呼百应的气势。随后转入平行大调,豪迈中融入深情,表达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铿锵有力的旋律、鲜明而富于弹性的节奏,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出没高山密林、誓死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乐段高音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力,给人以紧迫感,随着调向上推进,逐渐形成高潮;歌曲最后结束在小调上,使作品前后呼应、完整统一,不但适用于演唱,而且适用于作队列歌曲。

  《在太行山上》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在太行山区影响最大,随即成了游击队队歌,根据地内掀起了新的参军热潮、杀敌热潮。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后,十分喜欢,大加赞赏。他不但要求八路军总部机关人人会唱《在太行山上》,还亲自把《在太行山上》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不仅自己学唱,还要求全军学唱。标杆一树,上行下效。《在太行山上》很快风靡了太行山区。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这铿锵有力的歌声在太行、吕梁、五台飞扬,在晋察冀边区飞扬,在大江南北的19块敌后根据地飞扬……这首脍炙人口的抗日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体现了太行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是太行山区军民向天而歌的战斗号角,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洪钟大吕,是民族抗战的英雄史诗,表达了全中国抗日军民的心声和亿万华夏儿女的报国热情,成为鼓舞全国广大抗日军民英勇杀敌,奋力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巨大推动力。

  流传永久的战歌

  电视剧,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2005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及山西省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入选为主题歌。之所以把这首歌确定为该剧的主题歌,不仅是因为这首歌既符合时代的特点又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八路军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让人听后豪情油然而生,找不到、写不出比它更合适的主题歌了。拍摄之前,导演董亚春带领剧组到太行山区采风、体验生活,并来到八路军总部旧址。他们一处一处地拍外景,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在太行山上》的顽强生命力。董亚春告诉笔者:“你想象不出来,在大山深处,在偏僻的山村,人们对《在太行山上》是多么熟悉。不但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会唱,而且年轻人,甚至孩子都会唱上几句。《在太行山上》已经化作民族的血脉。‘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所体现出的中华魂魄,永远不会过时!”

  2009年10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的《中国之窗》节目中,以《跨越历史的音符》为题向全世界介绍了桂涛声创作的《在太行山上》。节目中播出了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曲靖市麒麟区歌舞团国家二级作曲王学军对《在太行山上》的评价录音:“这首歌唱得好(的话),要唱得汗毛要立起来,要唱出激动来。这首歌我们在专业上叫复二部曲式,一个部分叫慢板,一个叫快板。前面它有号召性,感觉是太阳冉冉升起,它就是号角性的铺垫。第二段就进入快板,词曲结合得比较完美。这首歌,感觉唱很多遍都不会讨厌。为什么我们唱得那么舒服、那么好过呢?因为我们觉得情绪在这个歌里得到了释放,我们唱完以后觉得很振奋,再唱几遍也可以,这就是它词曲上的成功。这首歌词不多,但句句都精彩。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慢板的后半部分,它的旋律很美,你看这句‘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每次唱到这里,心里会涌出一阵热浪来。”

  “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72年前在太行山吹响的战斗号角,已变成今天全国军民携手并肩奔小康的音符。冼星海逝世65年了,桂涛声也于1982年在上海病逝,但《在太行山上》这首战斗的歌、胜利的歌,却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源远流长、永远年青!(王志刚)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