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周恩来亲自试唱《在太行山上》第2声部

发布时间:2012-01-25 07:40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历史追溯:

周恩来亲自试唱第2声部

   

(照片合成:方 汉)

《在太行山上》:飘过72载的不朽战歌

  ——对一首著名抗战歌曲的历史追溯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这首雄壮有力的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诞生于72年前。

  2005年,25集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山西开机,《在太行山上》成为该剧的主题歌。一首老歌为何会有如此长久而隽永的艺术魅力?探究这首歌的来龙去脉,又把我们带回到那血与火的难忘岁月。

  震撼人心的歌词

  桂涛声,亲身经历太行热土

  歌词是歌曲的基础。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曲,必然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歌词。而能写出震撼人心歌词的人,一定是与时代精神共鸣的人。桂涛声就是这样的人。

  桂涛声,回族,字仰之,原名翘然,曾用名浩然,化名吴壁,涛声是笔名。他1901年生于云南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涛声两岁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在本村读完私塾后,伯父桂培根将他带到县城读高小。15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书。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方面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4年,就被昆明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破格录取。昆明读书期间,桂涛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并积极投入学潮,被校方告发为“赤化分子”,遭下令缉拿未遂后被开除学籍,嗣后回到曲靖母校任教员,创作剧本《钟国魂》并公开演出,因其思想进步为当局所不容而遭解聘。

  桂涛声于1928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做兵运工作。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跟随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赴山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9月上旬到太原,见到周恩来时得知正组建“战动总会”,桂涛声便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去了陵川县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

  陵川县位于中原腹地,地处晋豫两省交界,是镶嵌在太行之巅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桂涛声来到陵川,既为太行山的壮观景色所惊叹,更为抗日军民的救亡热情而感动。当时,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刚刚开始,八路军整编后出征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威信倍增,迎来了联合抗战的高潮。尤其在山西一带,国共两党部队共同抗日,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桂涛声到达陵川时,八路军的3个师(115、120、129师)正深入太行、吕梁、五台诸山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而太行山位于晋冀豫三省边界,军事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桂涛声忙着参加牺盟会的各种活动,到街头演说,宣传群众,讲解抗日救亡的道理,宣传“游击战争”、“统一战线”,一时间,陵川到处是义愤填膺的人群控诉日本侵略者,到处是热血青年争相参加八路军。实行全民抗战,打败小日本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陵川自卫队由300多人迅速扩编为1000多人,出现了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

  1938年4月初,日军3万余人分9路进攻八路军总部,企图摧毁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贯彻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粉碎了敌人9路围攻,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进一步奠定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后,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触景生情,酝酿半年的诗篇《在太行山上》从心底迸发了出来,他随手写在香烟包装纸上。5月,桂涛声离开太行山,6月返回武汉,即带着歌词去见冼星海。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