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台湾光复是抗战史上辉煌一页

发布时间:2012-01-24 07:40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追溯宝岛回家的艰辛:

台湾光复是抗战史上辉煌一页

 

 ——访北京联合大学台湾问题研究专家陈星

 

  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时,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本报资料照片)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举行。这一天也就成为台湾的光复日。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联合大学台湾问题研究专家陈星,请他讲述了台湾光复的那段历史及我们今天纪念台湾光复的意义所在。

  反日抗争50年

  记者:台湾是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的,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时间长达50年。您作为一名台湾历史政治的专家,怎样评价这50年的台湾历史?

  陈星: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也是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50年。1895年结束的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惨痛的历史记忆。在这场战争中,腐败的清政府战败求和,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清政府割台的消息传来,举国愤慨。此时正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奔走联络,积极展开反割台斗争,最后在康有为的筹划下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反对割地,要求变法。台湾民众在听到割台消息之后悲愤欲绝,他们“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一些地方士绅积极策划武装抗击日军的占领。在日军武力占领台湾的过程中,台湾军民以极其顽强的精神进行了抵抗,涌现出吴汤兴、姜绍祖等一批民族英雄,使日军付出的伤亡代价超过了甲午战争的两倍。

  日本占领台湾后,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运动并没有结束。以林少猫、柯铁为代表的台湾民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武装斗争。失败以后,又有罗福星、余清芳等人发动的武装反抗。这些斗争大都得到了祖国大陆民众的支持,有的还直接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而回归祖国也是这一时期民众武装斗争的普遍诉求。

  日本殖民者在强化军事镇压的同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力图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顺民。他们实行“内地延长主义”,建立奴化教育体制,强制推行日语,排挤中华文化,限制台籍学生所学专业,企图在文化和思想上切断台湾民众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但是这些措施遭到了台湾民众的抵制,以蒋渭水、林献堂为主的政治精英筹组反日民族阵线,力图通过提倡汉文、发扬传统文化等非暴力的手段达成台湾自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

  1937全国抗战爆发后,日本为加强对台湾人民的思想统治,推行“皇民化运动”,不但台湾民众的生活方式被强制日本化,甚至姓名也被迫改成日式的。但是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坚持自己的民族传统,自发抵制更换日式姓名,坚持暗中使用汉语,开展汉文保存运动。

 与祖国共命运

  记者:8年全国抗战期间,台湾的抗日斗争是怎样一种情形?

  陈星:全国抗战爆发后,台湾爱国志士认为这是实现台湾回归祖国的大好时机,回大陆参加抗战的台湾同胞日益增多,有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回大陆参加抗战的台湾同胞达5万人。他们在大陆组建了许多抗日团体,如台湾革命青年大同盟、台湾革命民族总同盟、台湾青年党,以及各种各样的医疗队、战地服务队等。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期间,岛内的抗日斗争主要体现在:收听祖国大陆的广播,宣传日本必败的思想;青年学生积极活动,参与传播抗日理念;抵制“皇民化运动”,宣扬传统文化等。

  记者:日本投降后,台湾民众怎样庆祝光复,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陈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令全台湾沸腾。经历日本50年殖民压迫的台湾民众奔走相告,相拥而泣。入夜之后,不少家庭焚香祭祖,面向大陆,告慰祖先在天之灵。此后的几天里,台湾街头锣鼓喧天,爆竹声声,台湾民众用能够想到的一切欢庆方式表达自己对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历史学者戴国辉描述当时的情况说:“就我当时的所见所闻,整个台湾社会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狂欢。大家都是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中。”对于台湾民众来说,这意味着新生的开始,日本人再也不能骑在台湾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了,台湾民众50年来首次可以在没有日本警察和汉奸的监视下自由地生活了。

  这一时期台湾民众掀起了学习国语的热潮,并自发组织起来,接替了日本殖民官吏,管理行政事务,维持社会秩序,修桥补路,打扫街道。在等待接收的日子里,台湾民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自治能力。

  是“光复”不是“终战”

  记者:有一段时间,有人提出台湾抗战“终战”说,而不是“光复”,事实是怎么回事?

  陈星:“光复”和“终战”的表述差异,反映了这两个概念的论述者对台湾重新回归祖国这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理解逻辑。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终战”指战争终止,实际上抹杀了战争及战争结果本身所应该包含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终战”说法的肇始是日本天皇1945年8月15日发表的所谓《终战诏书》,宣布战争“终止”,其中隐含的意思是日本侵略者一直坚持的“三不”政策:不承认侵略,不承认失败,不承担战争责任。宣称台湾“终战”而非“光复”者,仅强调战争终止的状态,否认台湾回归中国,也否认台湾主权属于中国。“光复”是指台湾原来是中国的领土,后来被日本侵略者夺走,现在日本战败,中国重新恢复行使主权。“光复”概念的前提就是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强调了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怀抱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因此,对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是“终战”还是“光复”的表述背后,隐藏的意涵是对台湾主权定位的基本判断。

  自1945年到李登辉上台前后,台湾当局在“光复节”都会举行比较隆重的纪念活动。两蒋时期,在“反攻大陆”的口号下,“光复节”所隐含的台湾主权属于中国的意涵是清楚的。但是,这种对台湾主权定位的基本认知在李登辉和民进党当政期间遭到了破坏。李登辉提出“终战史观”,开始系统颠覆“光复节”的原始意涵。民进党和“台独”势力为了达到否定台湾主权属于中国的目的,歪曲历史,拒绝“光复”概念而采用“终战”概念,1995年10月25日,时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掀起了“光复节”定名之争。此后,民进党进一步提出取消“光复节”的动议,认为此举有利于确认台湾目前处于“再沦陷地位”,有利于制造“台湾不属于中国”的舆论。自李登辉以来的“台独”势力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主要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切断大陆与台湾的历史联结,消除台湾民众心中对祖国的历史记忆;二是利用“终战”的表述否认台湾当年已经归还中国的事实,否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为“台湾地位未定论”张目,为分裂图谋效劳。

  一种精神永远铭记

  记者:您如何看纪念台湾光复65周年?

  陈星:台湾沦于日本之手是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有些“台独”分子舍弃了整体历史情境,片面宣称当时是“中国抛弃台湾”,是抹煞历史的做法。在当时国家积贫积弱和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下,根本无力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谭嗣同悲愤地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非常典型地表达了当时国人对国家贫弱、山河破碎忧心如焚的心情。正是因为这样,台湾回归祖国时台湾人民才会欣喜若狂。

  我们今天纪念台湾光复65周年,要记住我们的祖先为保卫台湾这方美丽家园所付出的血的代价,铭记他们的精神,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纪念台湾光复同时也是再次向世界申明,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要随时准备同分裂国家的任何势力做坚决斗争。而且,中国政府有能力、有决心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海峡两岸的同胞只有携手担负起中国和平统一的重任,才无愧于为了祖国独立解放而牺牲的无数先烈。(记者 高吉全)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