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过年,不仅仅是探亲思乡等具体原因,还有更深层的集体心理在驱动,甚至关乎“生活的意义何在”这一宏大命题
中国的春运,有人戏称为“人类迁徙史上的奇迹”。31亿人次在路上,交通不堪其重,人亦不堪其累。每年都折腾这么一回,受不上这个罪还不舒服,到底为了什么呢?
除探望父母、再温乡情外,应该还有别的原因。
《礼记》中记载:赵武新屋落成,大夫张老跑去祝贺说:美轮美奂呀!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赵武赶紧答谢:愿能像您说的那样,“全腰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全须全尾活到老呀!
致辞和答辞之所以流传,是因为说到了人们的普遍心理上:“聚国族于斯”、“全腰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换个说法,不就是“居家团圆”、“平安到老”吗?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家不仅是场域,更是价值。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目标,是生活的意义。团圆,不是简单相聚,而是对这目标和意义的再确认和强化。家的价值,兴盛于传统宗法社会,又在新时代里获得了新内涵。
传统社会,家国同构。“齐家”被视作“平天下”的前奏。家作为公共伦理而存在,甚至带有某种终极价值的色彩。这种价值统照了人们的行为模式,甚至在传统社会瓦解后,生活方式上的巨大惯性犹存。
当下中国,在不少人的感受中,都市生活往往是冷冰冰的、原子化的。城市中的打拼能带来丰厚回报,可总觉得差那么一点儿幸福的感觉。农耕时代既然日薄西山,那么,择段时间再重温一下那种醇厚和亲密吧!这便是春节团圆的魅力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改变也悄然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幸福可以在举家团聚的餐桌上,也可以在精神自足的书桌前;可以在亲族和睦的热闹中,也可以在四海遨游的适意里。生活意义这道题,答案更加多元和开放了。
与现代都市生产生活方式相配套的伦理和美学,也在持续酝酿、生成之中。生活况味多元多样,意义体系建构不一,团圆的内涵必然也会在扬弃中吐故纳新——不妨静静期待它在新的历史坐标系上的涅槃吧!
【网友说回家】
@酷嘎嘎:当刚性需求被各种难买的回家车票破坏后,刚性需求就成了弹性需求,但我们还是都执著于回家的路。
@赵洋洋:春节是小孩子的压岁钱,是老年人的儿孙满堂,是职场人奋进道路上的休息站。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国人最期盼最享受的温馨时刻……
@若玉:回家是一种情结,春节让这种情结更浓更深厚。正因为这种牵挂和向往,才使得民族和个人的信念、感情得以延续。不回家,做什么呢?
@lup:前几年建议火车票提价就是忽视这种刚性需求,买黄牛票都要回家——这是绝大多数。现在有不少人春节选择出国游,那是有钱的人,一般人做不到。
@林枫:一方面各大春节晚会大打回家亲情牌,一方面媒体呼吁要错开春运高峰分散时间回家探亲,这种矛盾的观点每年都如时上演。
@伊平660518:回家就是没完没了的串门、聚会,而我内心抗拒很多人在一起客套。 (李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