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拿国家的工资了,以后由我来照顾你”
周恩来的大弟弟周恩溥去世后,他的妻子王兰芳拉扯着独子周荣庆艰难生活。1950年,王兰芳带着周荣庆来到北京。
周恩来的伯父和王兰芳的父亲是至交,王兰芳在哈尔滨时就认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王兰芳参加革命以后,在东北打游击时负过伤。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对王兰芳说:“你不要拿国家的工资了,以后由我来照顾你。”王兰芳听从大哥的建议,从此成了一位不拿国家工资的老干部。
1957年,国家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周恩来鼓励刚从部队转业的周荣庆到基层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并送他一句话作为勉励:“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于是,王兰芳随儿子周荣庆来到了河南焦作。从此,他们扎根焦作,一直到病逝。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开始后,来到焦作市九里山钢铁厂的周荣庆也投身其中。期间,他和“三八”炼钢炉组里踏实肯干、长相俊俏的晋菊清建立了恋爱关系。1959年1月的一天,“三八”炉的几位姑娘神秘地对晋菊清说:“你知道周荣庆是什么身份吗?”晋菊清不在乎地说:“他不就是从北京来的一个工人嘛!”而几位姑娘的话却让晋菊清大吃一惊:周荣庆是周总理的亲侄子!在吃惊之余,晋菊清又感到生气,她找到周荣庆质问:“你是周总理的侄儿,你为什么不告诉我?”见瞒不住了,周荣庆说:“我大伯是我大伯,我是我。我大伯要求严,不让我说我和他的关系。”
晋菊清认为自己父母是农民,高攀不上周荣庆,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王兰芳知道后,对晋菊清说:“我们是总理的亲属不假,但我们也是普通人,你不要有什么顾虑。”王兰芳的一席话,消除了晋菊清的疑虑。两家把大喜的日子定在1959年5月10日。
结婚前,周荣庆按母亲的吩咐,向周恩来夫妇写信报喜。接到大侄儿的信,周恩来立即给周荣庆回信庆贺,邓颖超也给一对新人寄来了一床烙花毛巾被、一对鸳鸯枕头和一条纯毛毯作为贺礼。
婚后的第二年,周荣庆被调到焦作市供电局,晋菊清也被调到焦作布鞋厂工作。在以后的岁月里,尽管周荣庆又先后被调到焦作市轮胎厂、重工局等多家单位,但始终没有当过一官半职。
王兰芳身体不好,每次去北京看病,医药费都由周恩来承担。周恩来每月从自己400元的工资中拿出50元给王兰芳用,而且规定这50元其他人一点都不能动。王兰芳还享有一个特殊待遇,每次去北京看病都是由周恩来的专车接送。
周恩来除了每月给王兰芳50元外,还要照顾其他亲属。1951年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不断有亲友上书、上访到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由于周恩来太忙,邓颖超主动承担了这些“家务事”。凡是需要照顾的,都由邓颖超一人料理。实行工资制后,他们夫妇俩就开始用工资的节余部分来补助周家亲属的生活,并接济生病的亲属来北京治病。她和周恩来两人的工资,三分之一要用来帮助周家,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很简朴。
1959年8月,周荣庆的堂兄周华章和他的母亲来到北京。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恩来夫妇为了招待他们,把自己一个月的肉食定量都贡献出来了。走时,还给了他们100元钱。
1963年,周华章有了第二个孩子,正巧此时周荣庆到北京出差去看望伯父。周恩来特意让周荣庆去看周华章一家,给周华章带去了40元钱,周荣庆还捎去了伯父的嘱咐:“两个孩子可以了,不准再要了。”
1968年5月3日,王兰芳在晋菊清陪同下从河南新乡赴京看望周恩来夫妇。中午时分,办公回来的周恩来一见到她们几个来了,非常高兴,弯腰轮流抱起3个孩子亲了一遍。
周恩来问王兰芳:“兰芳,最近身体还好吗?”王兰芳说:“全托菊清这孩子照顾得好,我身体挺棒的。”周恩来对晋菊清说:“你妈当年为革命流过血,你和荣庆要待她好点。”晋菊清连连点头。周恩来还说:“你可是咱家第一个工人阶级,又是农民的女儿,我还得向你学习呢。”晋菊清一听,急忙说:“总理,我向您学习!”
周恩来在饭桌上问晋菊清:“孩子都叫什么名字?几岁了?”晋菊清说:“老大1960年3月29日出生,当时正好赶上您到印度访问,荣庆就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周中印;老二1962年12月20日出生,是女儿,出生时我婆婆梦见了茉莉花,她老人家就给取了个名字叫周小莉;三儿子出生时又赶上您访问越南,就取名叫周中越。”
周恩来听后,笑着对邓颖超说:“这名字起得不太好。”邓颖超想了想,对周恩来说:“那就给孩子改个名吧,从小到大依次叫周志勇、周志红、周志军。”周恩来听了后又思索片刻,说:“勇、红、军,好!就叫这名吧。”
临走时,周恩来又送给晋菊清一块手表,邓颖超还送了很多她的衣服、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