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假洋牌特供奶”如何大行其道

发布时间:2012-01-06 07:10  来源:红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一名网友爆料,称打算“网购”一批“纽瑞滋”奶粉,却发现该产品在原产地“无迹可寻”,疑似“假洋牌”。记者调查后发现,“纽瑞滋”奶粉由新西兰两家公司代理生产,目前只针对中国市场,是一款“中国特供奶”。“纽瑞滋”之外,此前“纽之健”、“纽利兹”等品牌也被证实是只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洋品牌”,由华人注册管理。(《新京报》1月1日)

 这篇由《新京报》刊出、新华社发表的报道在解读“假洋牌特供奶”现象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崇洋’心理泛滥”。从某种意义上讲,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特别是国内品牌婴儿奶粉的恐慌型不信任,确是形成抢购海外品牌“放心奶粉”的驱动力,购买需求远远超出了我国香港地区海外奶粉进口量甚至欧美、澳、新多国品牌奶粉产量。供不应求情况下,就有了“假洋牌特供奶”忽悠中国内地消费者的巨大空间。

 但需要指出的是,内地部分消费者网购或通过种种渠道代购海外品牌“放心奶粉”,并不宜用“崇洋”心理这样的词来评价。如前述,国产奶粉之所以落到恐慌型不信任的地步,是奶企的咎由自取,一次次恶劣的奶源、质量管理等事故不断销蚀消费者的信任和容忍,这些企业在唱着民族大义和社会责任的高调时,还屡屡推诿责任;而且,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履行常态监管方面已经严重不合格的监管部门,应急监管时也偏向“肇事者”,一次次以保护行业发展、企业生存、员工就业等荒诞化的理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说白了,不是消费者崇洋,而是内地有关部门的监管不能给人信心。稍稍具有理性的消费者哪怕同时是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也不能拿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开玩笑,只好付出高额成本购买他国监管部门管控下的奶粉商品。其他有些明知国产奶粉危险系数却仍然选购的消费者,只是因为经济承担能力受限,不代表对内地奶企和监管部门有信心。

 当然,“假洋牌特供奶”大行其道,表明消费者相关网购、代购行为存在不理性的一面,即对假洋牌商品审查不足。问题是,为什么假洋牌可以成功误导消费者,将其理解为真洋牌呢?这仍然与监管有关。不惟假洋牌奶粉,许许多多食品、保健品等商品品牌,都在传媒平台的广告和卖场终端促销宣传中,大量掺入夸大、不实之词,全方位的违反了内地广告法规、商品原产地管理规定等监管条款。对此,媒体和零售卖场未曾尽到审查之责,而各级各地多个监管部门也没有过问,纵容假洋牌忽悠消费者。

 在笔者看来,“假洋牌特供奶”的真相曝光,非但很难成为国产奶粉起死回生的利好,反而可能让消费需求趋向跨国品牌集中,进一步凸显消费者对有关方面监管履职的不信任。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经济体,市场信息传播速度在各区域存在差异,消费者购买惯性较强且不轻易为单起负面信息所扭转,应该说,国内奶企能够这么快的败坏自家品牌,实在不容易——在一些武侠小说里,只有身负家仇国恨的卧底人士才能连续使出坏招,砸掉门派招牌——消费者信任和品牌形象的修复,只可能比破坏更难,国内奶企就此若真有点诚意,只能用比海外品牌奶粉更高的标准、质量管理、客户服务,一点一滴重新积累。

 同样需要修复的,还包括监管及其公信力。相关部门长期以来似乎一直只将自己放在少数大企业保护者甚至是包庇者的定位角色之上,忘记了公共职能特别是监管职责的本义。必须唤醒沉睡已久的质监、工商、卫生等执法部门,敦促其履行最基本的常态监管职责,然后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真正依法办理。这些部门即便仍念兹在兹要保护行业、企业的发展,这个目的也需在严格监管、确保企业高标准高品质运作基础上才可能得以实现。

 监管部门需要认识到,大批消费者热衷选购海外品牌奶粉,这不是崇洋心理的体现,也无法通过舆论上打压就可以扭转。与其徒劳无功的游说消费者放弃海外品牌奶粉,这些部门倒不如尽到职责,在加强海外品牌奶粉境内销售、广告等工作基础上,积极与欧美、澳、新多国官方接洽,形成国家间奶粉等商品严格检验管理的协作机制,让内地消费者通过各种方式购买到的海外品牌奶粉货真价实,保障本国公民身体健康等多方面权益。(郑渝川)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