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奶企集体涨价的三重拷问

发布时间:2012-01-03 07:00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漫画作者:陶小莫

 市场价格如潮水,涨落有常。然而,国内乳企年底的“集体涨价秀”,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巧合”、抑或是“默契”?犹记得此前国家发改委在约谈了洋奶粉生产商之后,在中国奶业协会的牵头下,包括伊利、三元等35家国内乳企签订了“不涨价协议”,承诺不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不以非法手段垄断商品价格。几个月过去,“拉钩上吊”的协议就在所谓“成本上涨论”的说辞下土崩瓦解。

 关于集体涨价的记忆,远的有彩电、中期的有方便面、近的有日化产品,无论得逞与否,结果都很“杯具”:一应被坐实在“串通”、“扰乱”等板子上。确实,于一个自由的市场来说,任何集体涨价行为,几乎都有着面目可疑的背景。换言之,涨价不是不可以,但越是“集体”的动作,越是要撇清“结盟”的嫌疑。中国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就曾表示“外资品牌涨价比较聪明,为了逃避串价的嫌疑,每次都是错开涨价,如1-2月有2家奶粉品牌涨价,其他家不涨,但7-8月,又会有2家奶粉品牌涨价。”如此这般,不过是有效地避开价格部门监督。

 回到眼下的国内奶企集体涨价上来,其行为绕不开三重拷问:一者,事实上,近期以来,奶源涨幅并不大,此外,白糖、乳清粉、乳糖、包材这些原料都在降价,与此同时,近几个月以来,进口奶粉价格也一直在跌,国内乳业巨头所谓的“原料成本在上涨”这一理由似乎并不稳健;二者,就在今年初,面对原材料上涨引起的成本增加,中国奶业协会建议企业应通过改进生产经营管理、优化产品结构等方式,化解成本上涨压力,在获得合理利润的同时,维护乳制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如今,岁末年底,需求飙升,此时的盈利为何反而消化不了“成本”的压力?三者,蒙牛黄曲霉素M1事件令整个乳业雪上加霜,公众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再次跌入谷底,当此重振消费信心的关口,乳企不是去稳固市场份额、反而以涨价的方式回应公众的犹疑,“集体涨价”莫非是为洋奶粉做广告?此外,我国《反垄断法》明确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那么,眼下口径一致的涨价声如何洗脱“协议”或“变相协议”的嫌疑?

 涨价无可原罪,但行业巨头集体涨价尤须公平正义。从这个逻辑来看,价格监管部门任重道远,从高档白酒到乳制品,需要将涨价风潮向消费者及时、充分说明。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