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镇江·报评

没有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发布时间:2011-12-31 08:58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2月2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情况。袁部长表示,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12月29日《南方日报》)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贫困生资助体系渐趋完整,更多的贫困生得到了资助,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的资助体系是否“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恐怕要打一个大大问号。普通民众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为证,但日常生活中的耳闻目睹就是最好的证明。

 日前,中央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部署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要求到2012年底,力争基本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这个通知本身就表明,目前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有大量未成年在流浪乞讨,他们本该在学校里读书,但他们失学了。其实不必以通知为证,我们平常在大街小巷随时都能见到可怜兮兮、伸手要钱的孩子,他们四处流浪,难道都是觉得刺激好玩,而不是因为“经济困难”吗?恐怕没有人相信。

 很多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出门打工,城市街面有大量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存在,仅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目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不仅未能做到“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而且未能“基本做到”这一点。部署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的中央八部门,其中就包括教育部,一方面明知有很多未成年人失学、流浪,另一方面声称“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如此左右矛盾实在让人费解。

 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实事求是是最起码的要求,“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所以尤其要多谈问题,而不能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也就罢了,至少所报告的“喜”不能掺水分,不能无视社会实际。多谈问题,不是否定成绩,不是给部门形象抹黑,而是为了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关爱孩子,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真正让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报告中,袁部长只提及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学生,其实,还有一些学生失学并非因为经济困难。比如,有些学校将调皮捣蛋的学生扫地出门,有些学校歧视所谓的“差生”,再比如,一些农村地区盲目撤并学校,导致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殊为不便……这些导致学生失学的问题,显然也需要教育部门着力解决。也就是说,教育部门不能只关注那些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学生,一些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什么没学上或者不愿上学,这个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和反思。

(作者:晏扬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