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许香香老师的同乡,笔者参与了老乡会组织的捐款活动。然而,在切身感受“镇江大爱”的同时,却不禁思考,大家今天把关注点给了许香香,明天的“李香香”、“张香香”则未必同样幸运。也就是说,许香香式救助无法形成一个具有标杆性的样本。试想,如果不是捐赠者张晓春四处奔走,如果不是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大规模关注,许老师恐怕还在希望与失望之间苦苦挣扎。
媒体所能发动的资源毕竟有限。就拿白血病来讲,有数据称,我国共有400万白血病患者,年增4万,并且患病数呈上升趋势。媒体和零散的社会资源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来关注如此庞大的人群,乃至从运气角度来看,许香香的获助更像是上苍的一次眷顾。
作为专门性的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在此次事件中又有何作为?翻看所有有关许香香的新闻报道,从中我们只找到捐赠者张晓春“和镇江市红十字会进行了沟通”的只言片语,除此之外再没有相关信息可寻。
个人或者家庭一直以来都是对抗大病重病的主力,如今,这个主力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以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来看,能以个人能力抵御动辄几十万医疗费用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目前的常态是,一旦得了恶性疾病,只能像传统一样动员家庭的能量,或者干脆等死。
于是,当个人或家庭无法抵御重大疾病所压下的经济负担,而社会资源的整合又充满偶然性的时候,通常的思维就只有呼吁政府应该有所担当。不错,在医疗救助体系较为完整的某些欧洲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专门对几十种严重疾病包括慢性疾病“开绿灯”,如艾滋病、帕金森氏综合征等。一旦患上这些疾病中的一种,国家将全额支付他的医疗费。在医保相对不完善的中国,除了北京、上海等地,绝大多数地区都尚未把白血病这种需要巨大资金的疾病纳入低保范畴。
所以,如何在制度层面达成一套长久的帮扶体制,或许才是个人抵御重大疾病的最好举措。针对白血病孩子,中国红基会里面专门有一个小天使基金,然而由于资金有限,给予每个病人的帮助只有3万元。况且,在“郭美美”等相关事件的冲击之下,政府主导的慈善机构信誉未必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多重并举的合力语境下,民间慈善组织的角色作用无疑值得期待。政府可以这次慈善行动为契机,在民间组织尚未放开的环境之下,尽量提供一个民间互助的制度平台,鼓励各类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培养出专业化的民间慈善机构,让市民们的爱心得到日常化表达,进而让更多的“许香香”们收获整个社会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