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学生在哪里学校就该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1-12-16 0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2月11日,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全文公布,广纳民意。其中第三条规定,对学生居住分散、难以保障就近入学或在寄宿制学校入学的农村地区,国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支持使用校车接送学生的服务。(人民网12月11日)

 新条例重点支持农村校车服务的总体思路非常值得赞赏,因为国内校车的欠账更多地集中在广大农村,农村地区的校车质量残破、超载严重、安全意识缺失,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而接连发生的灾难性校车安全事故,也使得依法保障校车安全成为一个燃眉之急。这部及时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标志性的法律文本。

 不过,这一条例并未触及此前被广为诟病的农村中小学并校事宜,也未如此前专家提到的那样,让农村中小学尽可能实现就近入学。确实,撤校并校、就近入学牵涉甚广,也并非一部校车安全条例所能完全涵盖,但如果不能就近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一辆辆安全的校车上,这似乎并不现实。

 农村学生居住分散的现状并非自今日始,多少年来都是困扰农村教育的巨大障碍。只不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农村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因为全国范围内的撤校并校而大大加剧。原本遍布村内的农村中小学,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不达标等名义裁撤,一个人口数十万的县份,往往只建起寥寥几所标准化中小学,早先孩子们蹦蹦跳跳从村头走到村子中央即可入学的情形逐渐消失了。“一刀切”的政令之下,甚至一些千人以上的村庄,村小学也被撤掉。

 农村中小学撤并之后,教育硬件或许确实有所提高,不过,它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如何从家门口到校门口成了一个巨大难题。动辄几十里的山路,仅仅靠孩子们步行显然已不现实,而家长们也很难承受更高的交通费用,“黑校车”于是应运而生。正因为大范围的学校撤并,使得农村孩子的就近入学变得困难;而安全校车的缺乏,又使得上学的路不仅漫长而且充满危险。

 时下不能完全寄望于校车,而应考虑如何实现“就近入学”?一方面,囿于国家乃至地方政府的财力,安全校车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很多专家也认为,有可能演变为公共服务的校车服务,一定要和国家整体的财政能力相匹配。另一方面,如果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能“就近入学”,则可免去不少安全之虞、奔波之苦、财政之累。

 也即,应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回归“就近入学”的问题。很多农村早年撤校时留下的校舍还在,只要重新整修、加固,并非难事;从师资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一直都很困难,很多城市的学校都聚集着一大批暂时代课等待入编的“准教师”,只要政策到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服务延伸并不缺乏足够的师资……

 即便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讲,也不宜将散布在广阔农村的中小学悉数撤掉。这些年来,读书声消失了的村庄,活力不再,凋敝的速度也大大加快,青壮年往往举家外迁,如果不迁,子女只能失学。长此以往,农村又如何能蓬勃发展?

 总之,人们在欢呼共和国第一部校车安全条例出台的同时,更要冷静检视我们的教育环境:校车安全当然非常重要,但普遍的教育服务也一样重要。学生在哪里,学校就该在哪里。有关部门应重温这一常识,给下一代一个就近、便利、安全的学校。(胡印斌)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