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玲/图 来源:红网)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她同事孩子的幼儿园老师给全班发喜帖,喜帖上写的是小孩的名字,并交代孩子要转告父母。针对此事,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幼儿园家长,得到的答案居然很一致:幼儿园老师得罪不起。(12月5日《西安日报》
幼儿园老师“发喜帖”坑了多少个爹?
且不说这宗已然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的“喜帖从娃娃送起”事件,是否确有其事,或者查到后来,又是耳熟能详的“临时工”所为。至少,从中揭示了一种左右为难的社会心态:“夸张的喜帖”固然伤不起,幼儿园老师却也未必“得罪”得起。
幼儿园老师结婚给全班孩子发喜糖,当然是一种毫不为奇的“皆大欢喜”。但是,发糖之后,再附上一份写着孩子名字的喜帖来“通知”其父母,哪怕反应再愚钝的家长,当也明白“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你如何来“意思”了。换言之,到手的喜帖虽然有点夸张,背后的深意则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即便是幼儿园里“夸张的喜帖”,自然也会被社会公众视作教育部门的事儿。可实话实说,教书育人的场所,从来都不是与世隔绝或存于真空。网民曝晒和热议的,虽是来自幼儿园的“夸张喜帖”,而究根溯源,其实正是见怪不怪的“现实忧报”之下,一种惹人发笑而又发人深省的突出表现与典型案例罢了。
当前眼下,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的“请帖坑爹”、“随礼纠结”现象,早被人们以一句“红色催款单”来概括叹苦之。“喜帖不喜”的幽怨甚至恐惧,既然能让许多工薪人士闻之色变、胆颤心惊,作为那些收入不多、腰包不鼓的幼儿园老师,难道就能“跳出三界”、无忧可虑?所以,从“少见多怪”的标准来看,“夸张的喜帖”确实更具一种话题价值,但归根到底,或许也只是变异走形的“礼尚往来”世情之下,一种“靠山吃山”思维下的“赎回礼钱”路数。
走笔至此,我突然隐隐觉得,是否一定要查清或公布“喜帖从娃娃送起”的过程与真相,可能并不见得有多少重要了。因为,现实社会如果看作一张网,人与人之间的纵横交错,便成了一根根互相牵连的藤。不管“夸张的喜帖”有多么令人讶异和不快,而想到孕育和催化了这种“夸张”的外部气候,或许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一下:我对“喜帖不喜”的可忧风气,究竟曾作出过几多回击与抵抗?
当然,很多陋习的改正与改观,既需要齐抓共管,更离不开从我做起。故而,循着一种“建设性”的行文要求,我也无妨作番善意提醒:一些幼儿园看到这则新闻后,最好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譬如参考有些学校的做法,每当教师节来临的时候,提前向家长发出“拒礼短信”,共倡风清气明的校园礼仪和文化。(司马童 原题:夸张的“喜帖”是一份现实的“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