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开霸道车,城管局长郭必东实名发帖道歉;市民致电反映问题,地税局长夏照明亲自登门赔礼……这几天,本市部分职能部门领导“敢于道歉”的事情引发市民热议,很多人为局长们这种“听民声,重民意”的诚恳态度大声喝彩。
真诚、坦荡、勇气,两位局长因道歉赢得的赞扬,多集中在“态度层面”。这很容易理解,在“不少局长”惯于打官腔、捂盖子甚至漠视民意的现实背景下,他们能屈尊说“对不起”,首先在态度上就难能可贵。
然而,依笔者看,相对两位局长的“态度”,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技巧”。从遭遇批评到引发赞美,“坏事变好事”主观上也许确实源于局长的态度,但客观上绝对存在一个水平问题。而这种“水平”中,又饱含诸多值得研究的能力与技巧。结合当下实际,在宣扬两位局长诚恳态度的同时,更要推崇个中能力,尽管后者似乎只停留在技术层面。
这种技巧和能力,简单说来,就是领导干部乃至普通公务人员应对负面舆论的危机公关能力。近些年来,国内互联网高速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每每以“爆炸性”姿态呈现。与此同时,转型社会的各种矛盾也纷纷凸显,各级政府乃至相关职能部门,身陷舆情危机已不鲜见。但是,与之极不适应的是,很多公务人员既不懂如何面对舆论,更缺乏应对负面舆论的危机公关能力。以至于“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等官员“雷语”擢发难数,各种由“雷语”引发的“最牛门”层出不穷。
与民间谚语“一句话把人说笑,一句话把人说跳”一样,舆论应对能力特别是负面舆论的危机公关能力大小,产生的效果通常判若云泥。即危机公关能力强,“坏事变好事”;反之则“小事变大事”。纵观过去数年蹿红于网络的各种“雷语门”,“小事变大事”的前车之鉴不胜枚举。在老百姓不过是要“讨个说法”的情境下,相关官员一个“能力欠缺”的回应,有时会引发一个公共事件。
“技术层面”的危机公关能力欠缺,也与公务人员的意识乃至态度有关。沿袭既往的为政经验和官场派头,遇到负面事件和舆论危机,不少官员仍习惯于躲避。而这种保守心态和大爷做派双重派生的应对策略,一旦失效于具体危机,取而代之的只能是惊慌失措。当一个人习惯于用权力解决一切问题,一旦权力力有不逮,他将一无是处。
有鉴于此,为了社会和谐计,只会行使权力的公仆们,不妨学一些危机公关,多一些“坏事变好事”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