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四川宜宾市选拔70名曾受到省、市表彰的优秀环卫工人于18日起分4批前往新加坡考察学习,他们将通过参观、访问的形式,了解新加坡先进的环卫作业和管理经验。据悉,这是宜宾市第二次由政府埋单组织优秀环卫工人出国(境)考察学习。
(11月28日《人民日报》)
环卫工人属于弱势群体,从事脏苦的工作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宜宾组织优秀环卫工人出国考察学习,注定会引来关注和好评。不过,或赞或弹,一个基本的前提,应该是首先搞清楚这个举措究竟是工作需要还是给予优秀环卫工人的福利待遇?
所谓工作需要,就是说出国考察确实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用以提高我们的环卫工作水平。这样的初衷当然很好。可问题在于,学习先进经验是否一定要出国呢?国情不同,国外的先进经验究竟是否适合我们呢?再说,即便环卫工人的确能从国外学到很多适用的经验,但那些先进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能否真正在国内推广使用,环卫工人们决定得了吗?
进一步来看,组织优秀环卫工出国考察是政府行为,完全由政府埋单。该笔经费很可能会被列入城管局乃至更高层面的“三公”消费支出当中。可事实上,国家对控制各级政府机关的“三公”支出一向要求很严,那么置之于压缩“三公”支出的宏大视野,此次考察是否必须,投入与产出是否效益匹配呢?恐怕,并不能因为出国考察的主体从习惯中的领导变成了环卫工人,这个问题就可以忽视。
更大一种可能,让环卫工人出国考察,本质上更是个带有福利性质的奖励措施——借考察学习之名,让优秀环卫工们放松身心,出国游玩。事实上,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这个消息时,潜意识中都是这样想的。有环卫工人自己也表示,出国考察不如涨点工资、发点过节费等等。或许,以出国旅游为奖励并非绝对不行,可是把出国旅游冠以考察学习的名头,动机大概就不那么纯洁了。借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不正是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的机关腐败之一吗?
当然,相对于领导出国游玩,组织环卫工出国,必然少之又少,也不必成为反对公款消费的打击重点。问题是,为环卫工人组织学习考察名义下的公款旅游,必然会强化对这种错误行为的正当性意识。这一次出国的是环卫工人,下一次,不知会有多少领导出国因此次的铺垫而更加理直气壮。抑或,仔细查实一下,即便是此次环卫工的出国考察团中,有多少“带队”或者“随行”的领导,可能也未必是个小数字。
出国考察必须从严控制,以考察学习为名的公款旅游必须坚决制止。所以,千万别拿“环卫工出国考察”不当“出国”。不管出国的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一样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这是现代社会对公共管理的应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