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请给我们不买“洋奶粉”的自信

发布时间:2011-11-30 06:44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现在,不少消费者迷信进口奶粉,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比如网络代购。事实上网络代购有监管盲点,消费维权难。

  (11月28日 《京江晚报》)

  

 前阵子,有媒体把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评为华人节俭富豪第三名,位于王永庆和李嘉诚之后。对此,知名专栏作家连岳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牛根生理应力拔头筹,原因是“为了节省成本,他甚至都舍不得在给孩子喝的牛奶里放牛奶,只放三聚氰胺”。

 这当然是对牛根生的嘲讽,或许也有错怪乃至误伤的嫌疑。但牛根生即便很受伤也别觉得特无辜,作为中国乳业的标杆性人物,牛根生在某种语境下便是国产牛奶或奶粉的代名词。他的产品出了问题,自然会招来更多、更强烈的批评。

 事实上,怪国产奶不争气,恐怕是当下大多数国人的心态,而这其中,又尤以推崇“洋奶粉”的中国父母最为强烈。国人购买洋产品,热衷洋品牌(包括“假洋牌”),比如花一年工资买只LV包,看到“达芬奇”三个字就头脑发热,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某种似是而非的“品位”或“追求”,说到底是受了“消费主义”的蛊惑。但购买“洋奶粉”的中国父母绝对是个例外,因为在作出选择之前,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对国产奶“怒其不争”。

 对国产奶“怒其不争”的另一面,就是对自家孩子的“哀其不幸”。“每天一杯奶,‘结石’中国娃”。近些年来,中国乳业市场的种种乱象,让中国儿童受到的伤害和惊吓,以“罄竹难书”一词形容都不为过。面对险象环生的国产牛奶和奶粉,中国父母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洋奶粉”,应该是一种权衡利弊、痛定思痛的理性行为。

 通过网络代购“洋奶粉”,更证明了这种理性。相对大多数洋产品消费不计较价格甚至就是为了“追求高价”,试图以“免关税”的低价网络代购“洋奶粉”,恰恰说明这种消费是精打细算的产物。如果说这种网络代购有什么风险,那么也是必须承担的风险,因为较之购买国产奶粉的更大风险,父母们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具体而言,网络代购的“洋奶粉”,因为没有经过国内相关部门的检验检疫以及其他监管,出了问题很难维权。但是,从国外市场购买的“洋奶粉”,毕竟经过了国外相关部门的监管。在“洋奶粉”和国产奶之间,是相信国外的监管制度,还是信任国内的有关部门,是选择小概率的“出了问题没法解决”,还是选择大概率的“有问题可以维权”,精明的中国父母很容易做出回答。

 国货当自强,国产奶尤其如此。从东西方人不同的体质、口味与营养需求来看,“洋奶粉”一定不是最合适中国儿童的奶粉,通过网络代购的“洋奶粉”更加不合适。但是,谁能向我们提供足够安全、优质的国产奶,谁能给我们不买“洋奶粉”的自信?

(作者:梁和峰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