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西方感恩节。这日,照例有不少人拿“感恩”说事:小清新们呼吁“把爱大声说出来”,观察家们提议增强国人的感恩意识,长袖善舞的商人则大声叫卖火鸡腿……各抒己见复又各得其所,都算是借山姆大叔的酒杯,浇了自己胸中块垒。
不过,果真能在这一天,把感恩的气氛渲染得无以复加,让感恩的人和被感恩的人,皆度过一个泪光闪烁、内心温暖的节日,就可喜可贺吗?恐怕也不尽然。因为就当下中国的“感恩”水平和生态而言,一个“充满感恩”的感恩节,极可能成为一年不感恩的借口——要感恩吗?等下一个感恩节吧!
一个皆大欢喜的日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掩饰其他364天实质性的缺失,这已是方今众多节日的“真义”。与其如此,还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把感恩节定位为“忘恩节”,在地球另一端全民感恩的日子,“一日三省吾身”:我有没有忘恩负义?
这个建议并非无厘头。相反,如果追根溯源,“忘恩”似乎更贴近感恩节的本来面目。感恩节的由来关乎美国历史的发端,当年100多名欧洲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抵达北美大陆,头年冬天就因饥寒交迫死去一半。次年,在印第安人的接济和帮助下,他们才活了下来,并且有了第一次丰收。为表感激,这年冬天清教徒们请印第安人吃饭,饭桌上,客人在主人的带领下一起感谢上帝。
这个“由来”恰恰说明,一切形式主义的感恩通常都会感谢错人,而这一幕何尝不是当日镜鉴?再结合后来欧洲殖民者屠戮印第安人的事实,可见忘恩负义是现代文明人的一种多么普遍、多么值得警惕的劣质根性。借这样的节日反省忘恩负义,何其实至名归!
退而言之,如果真要提升感恩意识、弘扬感恩情怀,我泱泱中华有那么多传统文化、历史典故可以凭借。远的且不论,单说我们儿时就朗朗上口的那些启蒙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句不是教诲我们心存感恩?我们对此习而相忘,却拿西方的所谓“感恩节”说事,分明缺乏诚意。
当然,在道德大棒漫天挥舞的今天,承认自己忘恩负义无疑十分危险。但最起码的反省行动也必须是:默念几句启蒙童诗,然后问自己有没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