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镇江蚕种制造场

发布时间:2011-11-20 06:09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民国时期我国蚕业发展史上,有一个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蚕种制造场,它从创建蚕种生产基地、发展合作蚕种场到全国解放人民政府接管虽然只有20余年历史,但是它在引进和改良家蚕品种、繁育秋种、提高浙江皖等省蚕丝品质、促进全国蚕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14年(1925年),在停止从法意进口蚕种之时,为了推行新法科学养蚕,振兴和发展江、浙、皖三省的蚕丝事业,迅速提高蚕丝品质,增加产量,扩大出口,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鉴于宁镇一带丘陵山地,容易排水,土质疏松,地广价廉,养蚕者少,感染蚕病机会少,适合栽桑养蚕繁育蚕种,决定筹建镇江蚕种制造场,任命我国蚕业教育家、企业家,改良会监理、总技师葛敬中为场长。

 民国15年(1926年)8月,经冷遹协助,觅得距镇江火车站西约3公里的四摆渡沿铁道线南为场址,先购得零星地块约260余亩。

 建场之初,场长葛敬中常驻四摆渡,一边亲自筹划建场事宜,一边安排垦荒植桑。凡高阜地区,均开二尺五寸深、三尺见方的深穴,以防干旱;稍平坦地区,则开成一尺半深、两尺宽之沟,共栽密植促成桑4万余株,其中大部分是湖桑和鲁桑,以供饲养壮蚕之用,稚蚕用叶主要是栽植山桑系品种,有市平、鼠返等。1926年11月由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董事会投资一万八千元,购置蒸汽、催青设备,并托金陵大学土木工部绘图监造,兴建蚕室、附属室和宿舍等,至民国16年(1927年)3月全部竣工。

 推广秋蚕,是创办镇江蚕种制造场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必须建立蚕种冷藏库,将春季蚕种冷藏,然后进行人工孵化繁育成秋种。恰逢无锡永泰、上海瑞纶两家缫丝厂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创设镇江蚕种制造场,即主动捐赠阿莫尼亚冷藏库一座,以示拥护和支持,并承担镇江蚕种制造场全部流动资金以所产蚕种为交换条件。但当时的蚕种冷藏库建设在中国尚属首创,国内无经验可借鉴。为此,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派葛敬中偕夫人胡咏絮前往日本参观考察。次年2月回国后开始兴工、订购机器设备,至5月25日即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蚕种冷藏库。

 民国16年(1927年)镇江蚕种制造场聘戴中寰、夏楚白,日本技师佐濑旭,译员赵烈等为技术员,同时购进日本品质甚佳的原种新白和正白。春期饲育蚁蚕,秋期散发无锡乡间农家饲养,殊受欢迎,农民惊科学万能,而信改良种之有利,故需求激增。嗣后镇江蚕种制造场大量生产人工孵化种,为江浙两省大规模饲养夏秋蚕奠定了基础。

 由于镇江蚕种制造场的地理位置遥距其他蚕区,且无蚕病蔓延之虑,土壤肥沃,颇宜栽桑。故民国17年(1928年)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又投资续购荒地100亩,再筑蚕室、储桑室、检种室,加聘技术员,增饲克蚁量,当年制成蚕种达21000余张,成绩更为优良。

 社会上有人看到镇江蚕种制造场创办伊始即成绩显著,也想投资开办蚕种场。葛敬中认为镇江蚕种制造场既为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所创办,就负有改良蚕丝的责任,对于正在兴办的蚕种场尽力给予协助、扶持。民国18年(1929年)至民国20年(1931年)调陆星垣为合作蚕种场总技师,先后对镇江及周边的裕民、益民、永安、瑞昌、三益、均益、黄墟、明明等新办场,从垦荒植桑、供应原种、小蚕共育、代检母蛾、代为冷藏和浸酸、代销蚕种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以支持民营蚕种场的发展。这种帮扶形式后来逐步发展成合作蚕种场,其范围扩至苏宁两地,组成单位从几个增加到10余个,桑园从200余亩扩大到4万余亩,蚕种冷藏库从1个增加到4个,投资从5万元增加到100万元,春秋两期蚕种产量从3万张提高到120万张,蚕种运销范围从江浙两省扩大到山东、四川、安徽、湖北、山西、广东,直至国外,逐步成为全国年产一代杂交种百万余张的优良蚕种重要生产基地。

 民国26年(1937年)7月,日军大举侵华,11月沪、苏、常、锡等地相继沦陷,鉴于镇江地处水陆要冲,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总会(上海亚尓培路410号,今陕西南路)立即发出函电要求撤离,镇江蚕种制造场少数技术人员以及设在场内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部分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携10万余张蚕种和显微镜等部分贵重仪器在陆星垣、张勤奋的带领下,搭江轮经汉口入川,参与筹划发展大后方的蚕丝生产,这不仅使四川的蚕丝业增添了新生力量,而且对推动四川蚕丝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镇沦陷期间,镇江蚕种制造场初由日本华中蚕丝公司侵占,设日本华中蚕桑株式会社讲习所。后由汪伪政府改为国立蚕业试验场。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政府创立了中国丝绸公司于上海,任葛敬中为总经理,负责经营全国各省有关桑、蚕、茧、丝的产、供、销、贸等一系列事业,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转移给中国蚕丝公司,镇江蚕种制造场(即国立蚕业试验场)同时由中国蚕丝公司接管,改称为镇江蚕丝研究所。除收集家蚕品种进行试验研究外,还联合镇江民营蚕种场制造一代杂交种,由于当时宁镇一带的蚕种场大部分遭日寇破坏,部分桑园里的桑树被日军砍伐作为烧木炭材料,挖掘殆尽,只有镇江四摆渡的四益、明明、裕民,高资的均益和桥头的三益等五个蚕种场破坏不多,尚可养蚕制种。

 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镇江蚕丝研究所由市军管会接收,不久即移交给了苏南行署农业厅蚕业管理局,约半年后改名为镇江蚕桑实验场。

 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设华东蚕业研究所,以原镇江蚕桑实验场的全部桑园、蚕室及附属屋、蚕具等以及裕民蚕种场的桑园、蚕室、房屋等为基础,再集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蚕桑系(原中央农业实验所蚕桑系),上海纤维研究所,无锡蚕丝试验场以及无锡蚕桑实验所和苏州蚕桑实验场的部分人员、蚕具、设备等,于1951年12月24日由华东农林部副部长何康来镇宣布成立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蚕业研究所,1954年浙江蚕桑试验所(前身为中国蚕桑研究所)并入,1957年隶属中央改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并逐步成为全国蚕桑科技和学术交流的中心。

(作者:文/图 王福海 黄为民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