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科技大学实行一项新规,严格限制校外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这一做法,受到很多到校园锻炼的附近市民质疑。
(11月13日 《镇江日报》)
江科大“我的地盘我做主”引发市民质疑,这已不是头一遭了。早两年,该校(本部)把西大门外的空地拉绳子围挡起来,搞得像警察封锁现场,就曾招致网友物议;如今“封锁范围”从门前空地扩大到整个校园,在外人看来,自然算是“得寸进尺”,更加值得商榷。
理论上而言,大学校园如此“闭门锁校”,以一种近乎坚壁清野的态度对待外界周遭,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过去。因为,从位置上看,江科大地处城市中心区,它的很多校规校策看似属于“内政”,实质也关乎很多市民的观感乃至权益。而更进一步说,大学校园具有公共属性,它的很多设施都是公共财政投入的产物。大学在任何一座城市生存发展,都少不了当地各种政策上的惠泽。把一个严格意义上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品,当作“我的地盘”来做主,不仅不能彰显大学“兼容并包”的大,而且暴露出了“本位主义”的小。
但就事实来说,包括江科大在内的很多学校,之所以紧闭校门,拒社会于围墙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不但学校的管理成本剧增,而且各种难以掌控的“乱象”,会成为校园无法承受之重。比如有人会乱停车堵住校门,有人会到学校里遛狗,“外人”在校园里无序、不文明乃至非法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
面对上述理论和事实的双重存在与相互背离,大学校园校门洞开显然极不明智,但一关了之也不足取。大学要向社会开放的理念毋庸置疑,需要小心求证的只是开放什么和如何开放。
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倡导学校向社会有序开放体育场馆的政策和实践,这说明把学校体育场馆当作一种公共资源,来满足公众的健身需求,至少在政府层面已是一种共识。而除了体育场地,学校的图书馆、名校的学术氛围等,其实也都可全民共享。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公共资源在不影响本校师生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一步向公众开放?
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仅仅提出一些“有序”、“有条件”的原则性意见,恐怕当属懒政行为。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享用公共资源,让公共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效用,他们本就责无旁贷。因而,在推动学校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理应起到主导作用,无论是制定规则还是应对风险,都不该让相关学校独自承担个中成本。
此外,社会公众在享用学校的公共资源时,不仅要遵循不影响学校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具备其他相应的公德。大学校园既属全民的“地盘”,自然应得全民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