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走转改”中来一场“寻美运动”

发布时间:2011-11-12 06: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虽然罗素的这句箴言常常被人们引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自己的双眼来发掘生活中的美。打开电脑、打开电视、打开报纸,各种坏消息有时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它们在我们的眼睛前蒙上了一层灰幕,客观上影响了我们对现实社会的判断。

 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我们当前的社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社会转型期同样也是矛盾多发期,难免会有一些不太美好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周围;另一方面,在资讯四通八达的现代社会,一些媒体出于传播效果的需要,对悲惨事故、惊悚新闻、极端事件给予超常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舆论氛围。   

 以前段时间引起广泛争议的“助人为乐反被诬”现象为例。这种现象固然映照了当前社会的信任遭遇挑战,但也不排除有些被贴上“诬陷好人”标签的事件,其实只是突发状况下的一场误会,我们更不能因这些个案而将每个摔倒在地的路人都视为潜在的讹诈者。反思这种现象,也不能忽略一些媒体在其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彭宇案引发争议之后,个别媒体给一些类似事件草率地贴上“天津版彭宇案”“宁波版彭宇案”“济南版彭宇案”的标签更能引发关注和制造轰动,而正是这种“传播伎俩”放大了助人为乐的风险,甚至形成了寒蝉效应。  

 我们身边真的潜伏着那么多居心不良的讹诈者吗?我们的社会真的已糟糕到谁也不敢轻易助人为乐了吗?我看未必。必须承认的是,在咱们这个具备良好道德基础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愿意与人为善的好人肯定远比沦丧道德底线的坏人要多。

 比如在南京,媒体上周就让我们认识了几位勇救落水儿童的热心人。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梅苑新村,一名七八岁的儿童不慎掉入小区附近的臭水河中,生命危在旦夕,该小区61岁的吴玉芝大妈发现险情后,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的水中,从旁经过的两名路人也积极参与了营救,大家齐心协力让落水儿童及时脱离了危险。

  这种在危机时刻“毫不犹豫”地出手救人的好人,其实在你我身边大有人在。但对这种好人好事的报道感兴趣的读者可能并不太多——相反,试想一下,如果媒体报道的是“南京一儿童在小区内落水,众路人见死不救”,至少在传播效果上会轰动很多吧?

  这种选择偏好在某种情况下或许情有可原,但是,媒体在报道时要特别注意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要特别注意报道平衡,在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提升整体社会道德水准方面,媒体可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媒体当然可以而且应当记录和揭露这个时代的一些假恶丑,但也绝不能忽略对真善美的弘扬和褒奖。毕竟,那些让人心寒的坏消息和让人感到温暖的好消息,都是真实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一些温暖感人的真实故事。

  说到上周让人温暖的新闻,除了那几位“南京好人”,还有长春的一位馄饨店老板。即便老板早就发现一位乞者总是拿着一把掺有游戏币的零钱前来买馄饨,但他一直都没有将这件事拆穿,照样给老人馄饨吃。同样,郑州一位卖馒头的七旬老太五年坚持“无人售馍”,街坊们拿了馒头之后总是自己留下该付的钱,也让人们体察到一种温暖的信任关系。

  当前,全国各级媒体正在开展“走转改”活动,在近距离观察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不妨来一场“寻美运动”,将一部分镜头和版面留给那些让我们觉得美、觉得暖的人和事。如果能够在这场“寻美运动”中发掘出出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进而善化这个社会的公共生活关系,全社会都将从中受益。(易艳刚)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