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镇江·报评

每笔善款都应成为“烫手山芋”

发布时间:2011-11-04 17:33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前,佛山女童小悦悦遭碾压事件引发关注,其家庭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善款。小悦悦不治身亡后,其父王持昌决定将善款捐出。但随后,王持昌接到了大量短信电话,除求助信息外,不少人质疑善款去向,指其敛财。王持昌称这笔善款如今对自己而言,已经成了烫手山芋。回应捐款总额称,“不清楚,从来没有查过”。

  (11月3日《新闻晨报》)

 上善若水。唤不醒的小悦悦,却在渐次唤醒国人的良知。在道德命题的激辩之后,小悦悦身后的慈善捐款成了另一个纠结的命题。中国人对慈善理念的群体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既有那么一丝丝洁癖,又有那么一些些偏执。影射在小悦悦善款事件上,就是绝不允许民意对其去向有所质疑——你问了,就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再不济,就是“在人家伤口上撒盐”。这个逻辑是那么的“似曾相识”,譬如对陈光标的质疑,即便逻辑铿锵、言辞谦和,“诛心之论”立时就可以将你拍倒在地——居心何在?

 居心何在呢?善款是捐给小悦悦的,如今人去钱在,关注一下善款的流向,不是最简单的监督意识使然?善款涉及公共利益,已经不是私利与私权的范畴,那么,秉持一些“无赖假设”,哪里算得上什么“恶意”?相反,这种监督必将促使善款更好地流向应该润泽的地方。至于当事人王持昌的说法与做法,只要涉及善款的去向,都当在情绪之外而接受公共监督,这是呵护爱心之需、也是宽慰慈善之意。

 历史一再证明,在慈善事业的进程中,从无绝对“可靠”之人,只有“可靠”的制度。说得再直白一点,小悦悦之于家庭的悲怆,一定能反证善款的清白?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公民,足以“庇佑”红会等慈善机构的干净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笔善款都应成为“烫手山芋”。一方面,善款来自民众的“节衣缩食”,当比财政支出更值得敬畏,要更需要付出十二分的小心;另一方面,每一笔善款的去向都必将对日后的慈善事业起到标杆的作用,“清”则能吸聚更多能量,“乱”则让爱心折戟于心灰意冷。

 今年8月23日,民政部公布征求意见稿,拟规定慈善组织应在捐赠款物拨付后1个月内,向社会披露善款的拨付和使用信息。日常性捐助款物信息需在7个工作日内公布,重大事件的捐赠款物信息,需在24小时内公布。小悦悦捐款虽属于民间捐赠,但若是直接指向“救孩子性命”的用途、而当事家长又确实承诺“一分钱不留”,那么,理解民众关切,体恤慈善大局,何尝不是另一种“以善报善”的姿态呢!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