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民生投入为何感觉“不明显”

发布时间:2011-10-22 07:35  来源:华西都市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财政收入很高,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也大幅度增加,但为何市民感觉并不明显?财政部办公厅日前表示,主要是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后,仅为美国、德国、英国等的8%左右。

 一块蛋糕,单看其大小是一回事,具体分配后又是一回事。因此,财政部办公厅从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层面,解释人们为何感觉“民生投入不明显”具有一定的道理。当财政支出面对庞大的群体时,群体中的个体自然会觉得投入没有那么明显,这是事实。

 当然,人们的感受并非来自于生活中孤立的某一个方面。事实上,人均财政支出较低,只是人们形成“民生投入不明显”感觉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因素直接影响人们的观感:民生领域的过分市场化;以及民生保障的相对不均等。当整体的民生保障因为人均的稀释而差强人意时,这两个因素的存在更是让人对个体享用到的民生保障不满意。

 首先,民生领域的过分市场化让人们觉得保障缺失。民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市场,但民生问题的解决又不能过分市场化。如果一些基本的民生领域也完全市场化,那么结果必然是有些人的利益得到了满足,而同时有些人的利益被挤占。有人就会觉得“民生投入不明显”。

 其次,民生保障的相对不均等让人们觉得公平缺失。必须看到的是,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应有的社会保障。可问题是,不同群体的保障模式是不同的。以社保为例,在城乡之间,以及企业与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之间就存在着不同。这些不均等的保障自然可以让那些享受更好保障者满意,但也必然让那些保障稍差者失落。

 中国人多,这是一个没法改变的事实。人多也就意味着人均享用的稀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民生投入不明显”的感受就是偏颇的。当人们发出“民生投入不明显”的感慨时,他们希望的是个人享有的保障可以更多一些,而基本生活的支出可以降低一些,以及不同群体享受的保障可以公平一些。(乾羽)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