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在内的5所民办高校已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
(10月17日《京华时报》)
民办高校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终于可以一尝公办高校、科研机构的禁脔,意义非凡。一方面它是教育开放的标志。教育垄断和经济垄断一样,难以避免三种弊端:抬高价格、降低质量、抑制创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从幼教到高教,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对教育事业来说,是一次引入新鲜血液、激发活力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是民间教育的地位得以承认、确立的表现。民办教育虽然起步不算太迟,但一路走来,磕磕碰碰,不容易。直至今天,民办教育的发展仍存在政策瓶颈,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仍然不够大,致使民办教育总给人水平低、质量差的感觉。在更高层次对民办教育开放,是对民办教育地位的一种肯定,可喜可贺。
机会摆在民办高校面前,抓不抓得住就看你们的了。如果得到殊荣的民办高校抓住此良机,办出成绩,办出特色,打响民办高校研究生的品牌,使得民校研究生质量不逊色于公办高校,它不但为自己争得荣誉和发展空间,亦必将成为激活沙丁鱼群的“鲶鱼”,对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民办高校能否经得住考验,最后成为鲶鱼还是泥鳅,让人忧心。倘若把研究生招生权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研究生文凭当作摇钱树,一手交钱,一手拿证,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民办高校成为“克莱登大学”分部,甚至是假证中心,这样的结果比不给他们这种权利更糟糕。要知道,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别的行业不说,就民办学校,国家开放民办教育这么多年,成功的、牌子响当当的能有几所?而民办高校在激烈竞争中,八仙过海,乱象丛生——乱招生、乱收费、乱宣传、乱发证……倒是常见报端。民间投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必然以利润最大为价值取向,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好是赚钱快,这对于人才培养为终极关怀的教育来说,不是幸事。
为防民办高校招研究生出乱,必须先礼后兵,对获得权利的民办高校严加监督与管束(如民校研究生毕业答辩时可从公立高校派教授参与),保障毕业生质量,避免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粥。更进一步,政府应该更大范围放开学历教育的权利,让有资质的高校都可以获得高学历教育的招生权,不以公私立论,而政府只要把好“出口”关,宽进严出——英雄不问出处,但凭实力——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