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辛亥革命中镇江的历史贡献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发布时间:2011-10-21 06:29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图为上世纪30年代的大市口中山塔。
 

10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场划时代的伟大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

 在这一场伟大革命中,镇江有些什么历史作为呢?

  

 
林述庆

 
马贡芳

  一

  

 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先生和他领导的一批革命志士出生入死,这中间就有我们镇江的赵伯先和跟赵伯先一起投身革命的镇江籍和非镇江籍的一批热血志士。

 赵伯先的历史贡献,是在1910年、1911年先后两次组织领导广州起义。1910年的起义,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前8次以会党为主要力量的起义失败后,又以新军为主要力量的武装起义。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本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在经赵伯先等革命志士的艰苦工作,逐渐转变成为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1911年春的黄花岗起义,以新军为主要力量,同时动员组织一支敢死突击队进行分路作战。孙中山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赵伯先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肩负“孙中山将国内军事重任畀诸伯先”的重任,还在于作为新军中一位杰出的革命思想传播者和军事指挥员,从江苏到广州培养和凝聚了一批优秀的中下级革命军官,如先后在因发动安庆起义和广州起义而牺牲的熊成基和倪映典,在辛亥革命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李竟成、冷遹、柏文蔚、林述庆等,形成了一个以赵伯先为核心,以中下级军官为基础的革命人才群体。李竟成、冷遹等都是镇江人。

 在赵伯先带领的一批投身辛亥革命的镇江籍热血志士中,还有赵伯先的弟弟赵磬、赵馨,妹妹赵芬及后来参加镇江光复的妻子严承志(原名严吟凤);有赵伯先的同窗与志同道合者马贡芳、冷晓山、江月青等,以及两次广州起义前应召奔赴广州的众多镇江儿女,他们跟随赵伯先奔忙,或为起义密运武器,在香港广州间传递消息,多次冒险进入广州城;或在广州新军中策应起义;或负责赵伯先与策应起义的新军管带马贡芳进行联系;或直接参加突击队冲锋在前……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阮德山、徐国泰、宋玉林、石德宽、华逐电、封冠卿镇江籍烈士6人。

  

 
柏文蔚

 
严承志

  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3日上海光复。11月4日杭州光复。11月5日苏州光复。11月8日镇江光复。

 镇江光复是以起义军民共同努力迫使清军京口驻防副都统爱新觉罗·载穆率全体旗营官兵放下武器缴械投降的和平方式实现的。

 镇江以和平方式实现光复,这是革命党人长期在驻镇新军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准备的结果。镇江光复的革命军是起义的驻镇新军。当时,驻镇新军九镇第18协35、36标共5个营(其中一个营驻江阴),领导驻镇新军起义的新军36标3营管带林述庆。

 林述庆,福建人,1902年他在福建武备学堂读书时就接受反清思想,参加革命团体。1906年到南京投入新军九镇任17协33标3营管带,时33标标统就是赵伯先。林述庆积极参加赵伯先组织的革命活动,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调34标2营仍与赵伯先保持联系。1911年7月,与在上海成立的同盟会中部总会取得联系,接受总会领导,发展了一批新军官兵加入同盟会,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36标被调到镇江,宣传革命,联络35、36标中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使之成为镇江光复的革命军。

 镇江光复的另一领导人就是赵伯先的同窗、参加黄花岗起义的李竟成。李竟成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到了上海,后奉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令,和赵伯先的两个弟弟一起回镇江组织策动新军起义。

 镇江光复在赵伯先的两个战友分头开展工作下进行着紧张的联络、策动、宣传,对当时驻防镇江的其他部队如守备炮台的千人巡防营、千人新水师营、徐淮巡防营二营等进行说服动员,最大限度地孤立驻防旗营4个营近2000人,有的还成了起义秘密机关的保卫,为迫使旗兵投降做了保证。

 镇江和平光复还得力于另一个同盟会员、镇江人杨邦彦。杨邦彦在南京二江师范任教时与同乡同事赵伯先结为好友,后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他与林述庆、李竟成积极配合,与其他地方士绅一起去做清军官员的劝降工作,在光复前一日主持召开了有各方人士200多人参加的对副都统载穆等官员的特别会议,得到全城绅商各界的响应,迫使载穆接受缴械投降,实现了镇江和平光复。很有意思的是起义的新军正在东门外京岘山集结举义,而城外的一些店家当天下午就挂起象征光复的白旗,反映镇江人民对实现光复的迫切心情,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形成对载穆等旗兵的社会压力。而革命军中出现的由赵伯先夫人严承志率领的一支女子队伍,更显示了广大妇女也“万众一心,支持共和”。

 镇江的成功光复是赵伯先的战友继承赵伯先遗志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东南地区革命党人以和平方式实现光复的成功范例。

  

 
赵芬

  三

  

 光复后的镇江,接着在光复扬州等苏北三州六县、收容整顿从南京败退下来的九镇新军、争取江宁海军起义、重组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支援武昌起义。

 光复扬州——时间:镇江光复当夜。

 11月8日晚,即镇江光复的当天,光复镇江的镇军又根据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立即向周围地区扩展光复范围”的决议,迅速由李竟成率徐宝山水师营渡江北上扬州,占领扬州,成立扬州军政分府,并传檄光复泰州、东台、兴化等扬属2州6县。11月12日,又应淮阴、淮安士绅之请,15日组成镇军支队派兵赴淮,维持淮安社会秩序,使镇军的革命势力遍及苏北大地。并在随后的进攻南京战斗中,堵截张勋部北逃和清军南下发挥了作用。

 收容整顿从南京败退的九镇新军——时间:镇江光复次日。

 武昌起义爆发,第九镇官兵要求起义革命,徐绍桢安抚劝导官兵平息。但清廷对徐绍桢怀疑,徐绍桢委曲求全,以“打秋操”为名,10月30日率军出防秣陵关,城外旧军则对秣陵关新军采取包围之势。11月4日,徐绍桢险遭行刺,忍无可忍,9日率九镇新军响应革命,攻打南京。但缺乏后援,新军战斗失利,向镇江退却。败退的九镇新军大量溃退到镇江,镇江举义新军收容、整顿了这些败军,并在镇江组成江浙联军总司令部,进攻南京。

 争取江宁海军起义——时间:镇江光复隔日。

 11月10日,早在光复前,同盟会中部总会和林述庆就派同盟会会员、镜清舰教官陈复等人去做驻泊南京的清海军南洋舰队策反工作,镇江光复后,林述庆又利用福建同乡、同学关系去做舰长、军官的工作,促其反正。10日夜,宣布起义,连夜熄灯开往镇江,11日黎明,镜清等13艘舰艇到达镇江,成立镇江民军海军,使镇江民军成为一支既有陆军又有海军的多兵种革命部队。这为随后进攻南京、支援湖北民军提供了保证。

 重组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时间:镇江光复后20日。

 11月26日至12月2日,参与进攻南京的战斗。进攻南京的战斗是江浙联军组织浙军、沪军、苏军、镇军,以镇江为基地的。镇军共组成陆军3个支队、海军1个支队随江浙联军参加了战斗。其中,林述庆率领的部队在江南沿沪宁铁路西进,李竟成率江北支队渡江北上,从江北岸直趋六合、浦口,从北边切断清军退路。二支镇军沿长江两岸进攻南京,海军则从江上配合作战。在11月30日进攻南京的决定性战斗进攻天堡城战斗中,林述庆参与研究作战计划、做战斗动员,组织镇军与浙军、沪军一起共同发起进攻,镇军官兵和浙军“攀藤附葛,猛力冲锋”,战斗激烈。30日凌晨,镇军连长季遇春首先率部登上城堡。战斗中,镇军营长杨韵珂等164名将士壮烈牺牲。12月2日,林述庆率镇军首先从投降的太平门进入南京城。

 南京光复,清政府在江苏的统治彻底结束,长江中下游连成一片,东南半壁已定,对武昌方面则使“在鄂民军甚为欢跃,军心为之大振”,加速和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扭转当时出现的危局,也给临时政府有了合适的建都之地。12月3日,在武昌各省代表议决: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从此,南京成为一个新的革命中心。

 1912年1月1日上午10时,孙中山由沪赴宁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孙中山乘坐的专列驶经镇江时,除在西火车站举行仪式接受镇江军政代表的欢迎外,在从南火车站至西火车站的铁路沿线聚满了渴盼共和的镇江人民,他们在用一种特有的方式欢迎孙中山、欢呼共和的即将诞生。

 这,就是辛亥革命中的镇江。

 (均为资料图片。)

(作者:陆朝宏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