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形势正在陷入一场低迷之中。近期海关总署发布的贸易数据表现欠佳,进出口增速均出现高位回落,低于市场预期水平。
面对日益严峻的外贸形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广州主持召开的外贸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指出,将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稳定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以缓解外贸企业的困境。(据《上海证券报》)
的确,这些政策对于稳定外贸企业、避免造成过大冲击能产生一定作用,不过,具体如何执行,则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在现有的金融格局之下,作为信贷市场主体的国有银行,信贷投放主要倾向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以及具有硬性抵押物的企业,而对于此轮危机严重的外贸企业和中小企业,则一直是银行系统“歧视”的对象。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措施出台,外贸企业融资难依然难以解决。
所以,必须从制度上界定银行对外贸企业的放贷力度,比如设立专门负责给外贸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部门,且划定一定额度的专供资金,同时银行还需要对这些资金的风险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既能让外贸企业便捷高效地获得信贷支持,同时保证银行不至于胡乱放贷。
除了加大对真正从事外贸经营企业的信贷支持,还需要从减轻外贸企业负担、优化贸易结构等角度,深入改革外贸环境。
减轻外贸企业负担,首当减税。若把各种隐性、显性的税加在一起,很多外贸企业平均税负在40%以上。外贸企业早就不堪高税之重,名目繁多的税费在外贸企业困难期显得太不合时宜。17%的增值税、25%的企业所得税,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收费项目,外贸企业的真实税负怕是个庞大的数据。短期来看,当务之急是给外贸企业减税,而且是能够迅速实施。
实际上,这一轮进出口企业日子难过,较之三年前并没有实质性不同——都是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萎缩,银根收紧带来融资更艰难,以及通胀高企和汇率升值招致成本急升。2008年,迫于雷曼破产引爆全球经济危机,国内房地产泡沫岌岌可危,出于稳定经济增长的考虑,以天量货币的刺激,拯救了外贸企业的危机。
这一次,宏观紧缩也是始自房地产泡沫的膨胀。但这一次,宏观调控恐怕不会放松。
当此之际,我们有必要认清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拯救外贸企业:通过减税降低成本、金融改革让融资环境趋于公平、汇率机制趋于市场化,以及贸易结构优化等一揽子措施,都是对外贸企业的利好。哪怕这些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淘汰掉一大批本该出局的外贸企业。
而如果像2008年那样的巨量信贷投放,表面看起来是缓解了进出口企业危机,但实际上最终得益的可能是房地产市场,同时带来恶性通胀和资产泡沫,又在更大程度上拉升了生产成本,恶化实业环境。□倪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