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权力造次,造就了“神奇简历”

发布时间:2011-10-17 06:09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官场神迹,总是舆论场中挥之不去的谈资。而简历,就充当了发掘“怪现状”的线索,按图索骥之下,总能发现些蛛丝,揪出隐秘的情节:前有“造假书记”王亚丽的虚构履历,后有“最年轻县长”闫宁的诡异升迁路。

 这次,轮到的是“大器早成”的官员薛冬:10岁就大专毕业,15岁戴上了官衔。少年得志不为过,吊诡的是,他的“入职记”有悖于常情。依循常理,读完大专需14至15年,毕其功于10年,概率几乎为零;15岁就入了仕途,也是令人侧目的神话。难道薛冬是天降奇才,屡被破格提拔?

 若薛冬确属天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倒也无可厚非;怕就怕,不是天才走捷径,而是庸人搭快车。这般“多虑”,并非杞人。事实上,在有的官场,藏污纳垢,权力造次,俨然是丑闻杂烩里的“特色菜”。比如,公务员招考前三名皆“官二代”、局长女儿考99分……不察之前,以为“官家子弟多才俊”是机缘巧合;明察秋毫后,总能掘出暗箱操作的猫腻。于是,“天才”跌进深渊,神话顿告破灭。

 在监督路径匮乏的情境下,面对“神奇简历”,公众只能是凭依“在前殷鉴”,作经验化的揣测:官员少年得志,是否与拼爹年代“有个好爹,少奋斗十年”的潜规则契合?他的神奇履历,无非是有“神力相助”——不是“毕姥爷”,就是有“钱力”。当地政府急于更正信息的举动,也仿佛“掩耳盗铃”,坐实着公众的猜疑。尽管如此忖度,存在“疑罪从有”的成分,但在信息不对称的语境里,主宰民众是非判断的必是常识。

 或许,一纸简历不合常理,或因“手误”。在官网频现“乌龙年报”“雷人标题”等的当下,不乏“资料输入时笔误”的可能。若纯属不小心写错,那理当拷问官网管理的疏忽;但简历错得这么“没含量”,仍让人心生疑窦。

 在简历上捕风捉影,并非舆论的吹毛求疵。惯性想象,难以替代理性纠察;民情亢奋,当让步于独立调查。可在政务信息语焉不详,监督权遭虚置的情形下,公众视“神奇简历”如举报信,成了倒逼程序正义的次优途径。制度化监管失灵?好吧,那我们只能延续“鉴表反腐”的风格,将漏洞百出的简历当作“久耕烟”、“天价表”,顺藤摸瓜。解颐之计,惟有遵循“公开优于遮掩”的规律,还原真相,消弭众惑。

 天才不可怕,怕的是权力造次。“神奇简历”激起舆论千层浪,说到底,是缘于它挑衅着公众的常识,纠结着不尽的蹊跷、骄矜和暧昧。

 

(作者:佘宗明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