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亚锦赛结束后,姚明入读上海交大一事已提上议事日程。交大方面知情人称:“姚明需要一门门修学分,也需要接受考试,四、六级英语测试同样必不可缺。”虽然姚明在美国生活9年之久,能说一口地道的美语,但四、六级重在笔试,因此,巨人考试不过关也是有可能的。(9月28日《武汉晨报》)
姚明能否通过四六级考试,似乎是他个人的事。然而,却引发公众的关注。这并不仅因为姚明个人的魅力,而是由于此事承载着应试和素质的比拼。说实在的,如果让你选择一口地道的口语还是通过四六级考试?恐怕很多人会选择前者,毕竟前者更实用。但在大学毕业证书面前,我们却又不得不选择后者。
本来,能说一口地道英语,通过四六级考试应该不难。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口语重在实践和运用,而四六级考试则重在笔试。如果姚明掌握的词汇量不多,且不熟悉考试之法,恐怕也难通过。而那些轻松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同学,却也未必就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其实就显现出应试和素质的分割。
诚然,我们承认考试也是一种素质,但考试为何只是让人重视分数?为何通过考试的同学,也并不都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其实是在拷问考试制度。我们的考试制度使得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孩子”,也使教师成为“考试的教师”。
姚明能通否过四六级英语测试,这只是一个由头。关键是利用这个话题,让其成为反思的载体,促使考试方案更加完善。(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