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又一地铁事故,谁来彻查信号疑云?

发布时间:2011-09-30 06:35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9月27日,救援人员在上海地铁十号线事故现场营救。新华社发(钮一新摄)

  9月27日,救援人员在上海地铁十号线事故现场营救。新华社发(钮一新摄)

  上海地铁10号线,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公众的视野中。9月27日的追尾事故让媒体感慨:事故频仍,哪怕再小、再“偶然”、再伤亡不大,也将逐渐加重人们对城市公共安全的不安,因为没有谁能够确信——下一次在哪发生,有多严重,又会落到谁的头上?

  地铁追尾本该避免

  这场地铁追尾事故,本是一场可以避免发生的灾难。就在近两个月前的7月28日,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就出现了令人错愕的“开错方向”事件;7月19日,10号线的一块屏蔽门突然爆裂;8月2日,还是这个10号线,“搁浅”在了半路。这些情况曾引发民众的惊惧和反思,是重要的预警。但两月后追尾事故发生,说明这些预警并未引起治理者足够的重视。

  隐患没有得到及时排除,灾难迟早会再次降临。重庆时报评论员时言平认为,一次侥幸不能次次侥幸,如此简单的道理要以数百名乘客的伤痛来阐释,代价也未免太过沉重。或许,只有凌厉的问责和强硬的制度,才能让公共治理者正视职责、敬重生命。既然这是场本不该发生的灾难,那么失职失察者就没有理由不受到惩罚。或许,只有切肤之痛,治理者才会把公共安全重视起来。

  青年时报评论员翟春阳也认为,中国地铁的警钟一直在响,每一次事故都是一次警钟;但警钟要发挥其意义,一个前提不可或缺——对负领导责任者给予更严厉的问责。长江商报评论员肖畅指出,我们无法否认地铁等现代交通对于发展的贡献,但是,为了发展,我们就不能在同一个阴沟里翻船。巩固发展的力量,不是以更快速的发展来解决问题,而是以与发展同步的制度建设来解决问题

  信号疑云须彻查

  频频发生的动车、地铁事故,竟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技术问题、同一家信号系统供应商。有媒体据公开信息统计获知,卡斯柯承揽或参与的已建、在建地铁信号项目达28项,其中仅京沪两地就占20项,而广州地铁6号线、深圳地铁2号线和5号线均位列在建项目中。在此堪称危急的时刻,有必要回头思考,这一信号商所承揽的国内众多地铁、高铁项目,是否经得住起码的程序拷问?

  卡斯柯参与的各类招投标过程,以及更早的发迹传奇,都有一团挥之不去的体制垄断阴影。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说,不少地铁线路信号系统的招投标,在门槛设立初始,就几乎注定了只有像卡斯柯这样的“铁道部系统内公司”才拥有和具备中标的资质。但即便就是这样被严格设定的资质要求,到头来还是问题不断,事故发生后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老子调查儿子”等吊诡现象。长远来看,技术难题终究是可以被攻破和解决的,但那些可能不仅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则使人们的忧虑满是绝望的哀伤。
 
  既然卡斯柯公司信号系统,短短几年出现了这么多信号事故,且酿成了如此多事故,为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到底是技术问题、操作问题,还是在招标转包承建监理方面存在技术性因素外的问题?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撰写的社评也发出了疑问,如果这次仍不能引起足够重视,仍在一阵紧急公关式善后之后归于沉寂,公共交通安全是否会再次失灵,都还是一系列难以拉直的问号。那么,上海地铁致歉所称的“上海地铁运营有史以来最黯淡的一天”,就难以彻底挥别。

  事故如何危机公关 

  在这一场追尾事故中,位于地铁车厢中的网友率先在微博上发出消息,各种情况迅速传遍网络。但相较于温州铁路事故等其他重大事故,上海地铁官方显然汲取了以往处理事故遮遮掩掩的态度,对本次的舆论显现出了较为开明和开放的特点。

  南方日报有评论指出,上海地铁这一回选择全程公开,反倒是廓清了很多谣言,避免了虚假消息的泛滥。现在的老百姓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可以靠行政强制、靠舆论遮蔽就能够忽悠的老百姓了,如今是自媒体发达、社交网络无孔不入的时代,信息的流动大大加强,你不去抢占真相的桥头堡,等到别人掌握了,你再苦口婆心也没人信;第一时间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才是真正有效的危机公关。但愿上海地铁事故能够把信息公开继续深入下去,争取开个好头。

  一个地方应急措施做得再好,再到位,都不如事故没有发生。新京报社论则认为,地铁追尾事故发生后,上海的一系列应对举措,固然向公众表明了解决问题的诚意,也显示出当地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成熟。然而,公众最希望的还是,有关方面在平时提供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各地也能引以为鉴,彻查地铁安全。最怕的就是,有些地方对地铁事故频繁已经麻木,任由警示红灯闪烁不停,而安全意识呼呼大睡。抓地铁安全只有动了“真格”,民众才会相信“安全承诺”,乘坐地铁的时候才会安心。

  迄今为止,已有近30个城市在着手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涉及地铁线路项目有110多条。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其地铁营运里程、年均客流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广州日报刊发练洪洋的评论提醒说,10年完成发达国家100年才能干成的事,固然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当人才、技术、管理等软件跟不上地铁建设速度,各种硬事故也就无可避免:扶梯故障、线路失电、方向开错、车门中途开启、屏蔽门爆裂、车门无法打开……对于每天运输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人的“高密度”交通工具来说,哪怕是一个小小疏忽,对乘客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上海地铁10号线安全事故,能否启动社会对地铁建设大跃进的反思?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在公众福祉,千万别拿公众的生命去“试错”。


 

(作者:张玉珂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