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红色”人物不能娱乐化

发布时间:2011-09-21 11:26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几年,尤其是今年,娱乐传媒看中时机,摩拳擦掌纷纷行动,用自己“独有的调性”,打造各类“红剧”,有虚构剧情的影视剧,有纪实风格的系列剧。红色历史人物走马灯般出现在各个频道,其形象一反以往红色历史剧“形似加神似”的传统,而是讲究青春靓丽、帅气造型、“不拘泥”于历史细节、大胆抒发现代感情,让习惯于追求历史真实、意欲再次经受红色洗礼的观众,先是“眼前一亮”,继而“眼前一黑”。

 出现最多的形象当属毛泽东无疑,比起以往古月、唐国强等极少的精心选择的演员,现在的“毛泽东”似乎已经不必严格挑选,更不必熟谙领袖性格、研究其独特秉性。尤其是“少年毛泽东”,其“创作自由度”就更宽泛了。至于其他红色历史人物,连最基本的“形似”都可以忽略不计。在“青春中国”的红色影视剧中,年轻共产党员的“精神生活”真是太不贫瘠了、太色彩斑斓了,女共产党员美,男共产党员也美,美男美女都在延安,谁不想去延安?就连《烈火红岩》都拍得很“越狱”;而《新四军女兵》中的女兵,弹力裤加马靴,真是“酷毙了”!再看超女大本营湖南卫视制造的貌似跟毛泽东有关的电视剧《风华正茂》和《我的青春在延安》,隐隐藏掖着超女快男风格。与其说是给红剧以娱乐化佐料,倒不如说是给娱乐披上红色外衣。

 究竟这些制片人、创作者是冲着“红色”去的,还是冲着“娱乐”去的?在我看来,显然是后者。给娱乐以红色包装,才是其本质属性。一家著名的娱乐传媒以强有力的宣传词,高调突出“红色宣传最需要发力的关键年份”,显然是独具慧眼。他们善用红色包装,将娱乐市场地盘做大,这确实很有创意。只是,“红色”的严肃性、经典性、神圣性与娱乐的时尚性、迎合性,有点格格不入、南辕北辙,无论怎样的长袖善舞、巧用“杂糅”,其天生的骨血难以水乳交融,“硬装斧头柄”,总难合铆合榫。

 娱乐,何必用红色包装?好的娱乐,清新健康,简洁幽默,可含哲理,可蕴情感。涂染红色色调,未必就深沉;强拉红色题材,未必就厚重;涉猎红色人物,未必就经典。弄得不好,不伦不类的“寓教于乐”不单亵渎了红色题材,还庸俗化了烈士英灵,脸谱化了领袖人物,让年轻一代从此误解历史,以为革命其实是一堆好玩的事儿。这样的“效果”,有违真正意义上的“红色宣传”。

 我们的文化管理者,切忌“重中之重”思维——一到某个“节点”,只要“踩准节点”,无论优劣,就大开绿灯,一律放行。说得不客气点,娱乐传媒正是因为摸准了脉门,才懂得如何“借势发力”,一拥而上。娱乐,当然不能“三俗”,但也决不可滥用红色元素,红色元素用“俗”了,此“俗”比彼“俗”更可怕。当娱乐和红色杂糅不清时,我们需要用火眼金睛看一下,究竟是红色题材的适度包装,还是娱乐节目的大肆红色包装,倘是后者,应予警惕,不可轻易网开一面。(阿达)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