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救命药断货的事件,近年来不断发生,但对此,却未能纳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一的应急管理。
近几个月来,一种心脏外科手术的必需药———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出现了全国性的缺货,导致许多医院的心脏手术面临“停摆”。调查发现,该注射液目前全国只有三家企业生产,其中两家企业早已不生产,另外一家药企于近期突然停产。由于媒体连续关注,有关部门已介入,北京一家药企近日恢复生产,并开仓放了20余万支货,但仅限于北京地区(据9月11日《齐鲁晚报》)。
“救命药全国性缺货”,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更让人后怕的是,事关患者生命安全,可政府相关部门对此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竟无有效的防范和应对之策。
两家企业长期停产,实际上只有一家企业在负责该药的供应,换句话说,这家企业掌握着全国所有心脏病患者的生死大权,但是,监管部门却放任这家企业随意停产,此其一。其二,一种无法替代的救命药,却没有充裕的药物储备,导致药物供给的保障异常脆弱。其三,救命药的全国性缺货并非短短几日,而是持续了很长时间,其间,患者命悬一线,医院纷纷告急,但相关部门却反应迟钝,迟迟不出面解决。
可以说,一场“救命药全国性缺货”,暴露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重大疏漏。而这,与相关部门的责任心和敏感意识匮乏有关,但同时更源于体制性的弊端,例如,根据相关法规,一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药品生产企业是否继续生产这一药品,没有相关约束性规定;药品的多头管理,必需的药品储备是由工信部负责,食药监管局只是负责药品生产的审批、质量安全等方面,卫生部门则负责药物的使用,如此一来,很容易导致互相扯皮;类似救命药断货的事件,近年来不断发生,但对此,却未能纳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一的应急管理。
“救命药全国性缺货”,这是一堂生动的应急教育课,值得相关政府部门反思。同时,更需反思的是,一种如此受患者和医院欢迎的药品,为什么药厂就不愿意生产?
业内人士分析,原因在于药价太低。一支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卖十几元,这一售价维持了几十年,这期间,物价不知翻了多少倍,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经销成本等无一不暴涨,低薄利润之下,药企自然缺少生产积极性。
对于药品价格,我们采取了行政管制政策,许多基本的常用药物,价格不仅被严格地控制,而且还不断下调。价格管制意在抑制药价上涨、初衷当然很好。不过,从近些年来情况看,价格管制固然能惠及于民,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就是有些廉价药没有企业愿意生产。
药价调低,固然是好事,但也要分情况区别对待,兼顾企业的利益。此外,国家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让市场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是,只有这一原则尽快变为现实,才能使“救命药全国性缺货”避免重演。■ 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