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节来临,无论是节前还是节日期间,与中秋和月饼有关的新闻已占据公众话题的主角,一些热衷于迎来送往的人们,则将中秋节和月饼当成了一个可以联络感情甚至是借机“办私事”的载体。
据媒体报道,北京早在数天前就进入节前拥堵期。为了应对出行高峰,铁路、公交、地铁等各方主管单位纷纷出台对策。这些,其实是节前人流客流量显著增加的标志。但并不排除大量的外地人和外地车辆在节前关节点上进京,就是囿于人情和“跑关系”而来的;不仅北京如此,笔者所在的省会城市同样面临“节前堵”这一普遍现象,这样的为了过节而“跑跑送送”的“堵”,实际上已让中秋节变成了借助于“中秋”和“月饼”的“中秋劫”。
但中秋节更有“团圆”、“美满”,饱含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希冀,又何止是人情往来、礼品馈赠这么简单?无论是在家团聚的,还是在异乡无法归家的,中秋和月饼都是一个大大的“符号”,这个符号在于激起人们对亲情的珍惜,激发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这个道理。然而,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一些原本寄托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节日却有淡化趋势。
中秋节不仅应是一个“月饼节”。对于时人而言,当有“挽留”传统文化之意。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是祖辈留下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在传统节日期间,促进社会和谐,家庭美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一个方面,但以此为契机,让人们在节日期间感受到文化气氛,将中秋节真正打造成“文化节”,恐怕才更符合社会主流。
总之,中秋节不应仅是一个“月饼节”。仅是一个“月饼节”的中秋节就会乏味单调,也容易“变味”。如果年年一度的中秋节却变成了令城市公众害怕的“大堵车”式的“中秋劫”,这样的“堵车”与真正的节日内涵极不合拍,也是最令人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