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相比于卫生部的“怎么扶”,眼下心理已过度敏感和脆弱的人们,恐怕更期待司法机关能够坚定地表达对于“扶”的支持。
卫生部9月6日公布了一系列针对老人、孩子经常遭遇的几类意外伤害制定的干预技术指南。其中《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一石激起千层浪。原因大约在于,这份“技术指南”告诉人们,遇到老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单就技术层面而言,老年人摔倒如何处置,不同疾病确有不同要求,轻率扶起或挪动身体,甚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有这样一份“指南”,家有老人的子女可以预先了解,储备相应知识;学校社区也可以循章科普,让学生、居民都能在遇到老人跌倒时,把救助帮扶的好事做得更在行。
在轰动全国的南京“彭宇案”过去5年之后,今年夏天,随着再次重演“救人被讹”套路的天津许云鹤案,以及相继发生在深圳、武汉、福州等地的老人摔在地上无人敢施援手,甚至造成老人就此死亡的个案被曝光,江苏南通最近又发生了司机救助老人反被诬为肇事者的案件,“老人跌倒扶不扶”再次成为牵动公众情绪的一个热点话题。
从医者应该都知道,用药时机不当,再好的药方,都可能收效大不同。卫生部此时推出这项意在减少意外伤亡的“指南”,不光引来许多嘲讽,还可能让“扶老”者动作更迟疑,冷漠者更振振有词。
“老人跌倒扶不扶”,原本是个伪命题,并不值得探讨。从道德层面说,几乎没有人对路遇伤病者应及时施以援手持否定意见。纠结只在于,扶了之后,会不会有让人不能承受的后果?谁家无老人,谁人不变老?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的中国社会,面对着一连串“见老不救”的冷漠事件,显得格外脆弱。
这样的社会心理纠结和焦虑,源于确乎存在的个别“碰瓷”谋生群体、普遍缺少诚信的社会基础,以及司法机关在彭宇案、许云鹤案中“疑罪从有”的断案思路。
路遇危难伸手相助,原本属于道德范畴。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寄望于法律能在惩恶扬善、保护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道德基础方面有更大作为。“彭宇案”、许云鹤案却恰好相反,充当了一次道德衰退潮流的最大推手。如今,相比于卫生部的“怎么扶”,眼下心理已过度敏感和脆弱的人们恐怕更期待司法机关能够坚定地表达对于“扶”的支持,告诉整个社会:如果身边有老人跌倒,不要犹豫,不要吝惜伸出你的手。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毕竟要以遵守法律、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秩序为底线。对于极少数有失诚信的受援助人、职业碰瓷者,何妨予以重罚。
本报特约评论员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