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奶牛追悼会”的偏见与成见

发布时间:2011-09-07 16:11  来源:西安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饿死奶牛开追悼会 

 9月6日《大河报》报道,搭灵棚,挂挽联,设祭台,读祭文……被隆重祭奠者竟是牛!在如亡人灵棚的帐篷内,一头挂着“我被饿死了”白纸条的奶牛模型前,摆放着祭品、烧纸等。此事发生在漯河市召陵镇,当地一家奶牛场借此讽刺镇政府挪用截留资金30万元冲抵“租地款”,导致奶场断水断电,70头奶牛死亡,40多吨牛奶变质。而镇政府负责人则称:“这是一场策划和闹剧,目的是想让更多人关注,把事情搞大!”(新京报)

 为奶牛开追悼会,这样的举措,第一时间就被标签化解读——另类维权方式的表达,是在智慧透支下的一种创新行为。不可否认,当事人通过这样的行为,必然会有所目的,若不然,谁会没事瞎折腾呢?至于维权之说,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在正当的维权渠道尚不通畅的情况下,各种行为艺术,其实已经成了很好的辅助手段。

 “奶牛追悼会”背后,的确有一些诉求的表达,一些权利的伸张。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之前的跳桥秀、跳楼秀等。因为,那些行为艺术的表达背后,的确是用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而这次却还未完全明朗。发帖者称是政府截留扶持资金,而政府则认为是冲抵“租地款”,所以真相依旧是扑朔迷离。我们凡事都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

 在事情完全没有明朗之时,我们需要当事双方更多的回应。譬如到底奶牛场死了多少头牛?是谁断水断电的?奶牛场的损失有多大?再譬如是不是租地款?有没有这回事?之前的条款中是否有所涉及?这些问题,是追求真相的应有之义,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复,涉事双方都保持“沉默”,那我们就不能坠入同情弱者的惯性思维,而应先去寻求真相。

 必须承认,当前情况下,官员的公信力的确存在不足,但这些是一种不理性的表达,也无助于矛盾的解决。我们有感情,同情弱者,这可以理解,而一旦人人如此,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暴力呢?虽可理解却诚不可取也。

 更何况,惯性思维与生俱来的偏见与成见,的确是解决问题的大忌。所以,当真相未明之前,我们不能以最大的善意或最大的恶意去推测任何人,而应秉着客观公正的精神去探索真相。弱者固然值得同情,但不能滥用。故而,面对“奶牛追悼会”一事,我们应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明白这件事的前世今生,而后,才能去真正解决问题。 (文/龙敏飞 )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