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镇江市市区各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费标准已正式确定,各幼儿园严禁收取入园赞助费。
(8月30日 《京江晚报》)
九月的开学季即将启幕,教育照例成为舆论热点。而近来最热的教育话题,无疑是“寒门难出贵子”——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一直呈下降趋势。
寒门为何再难出贵子?这个关乎教育公平的宏大诘问,无疑不是一言两语所能作答。然而,从“我市幼儿园严禁收取入园赞助费”的消息中,我们却意外获得“解答思路”:幼儿园就收入园赞助费,原来教育的“起跑线”更提前了!
长期以来,“不输在起跑线上”是我们教育领域的一句响亮口号。虽然在“择校”乱象的波及下,它一度招致理论层面的质疑,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从未停止过对它的膜拜与践行。也正是因为这条“金科玉律”,中国孩子从“起跑线”开始就展开激烈竞争,并因家长的权、钱乃至学识等外部因素参与下,沿途的竞争越来越不公平。大多数寒门学子难以抵达重点大学这一终点,与他们一路所处的竞争劣势不无关系。
通过缴纳“择校费”,让孩子进入硬件设施和师资“好”的初中或小学,便是上述教育不公平的典型体现。它把金钱这一外在因素,导入了孩子们的学业竞争之中,客观上形成了如此不公平局面: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以上“好学校”,没钱人家的孩子只能上“差学校”。而如今幼儿园收取入园赞助费,更把这种不公平前推了三年。
对于这种不公平,我市有关部门像对择校费“说不”那样,出台“严禁收取入园赞助费”的政策,其鲜明的导向值得赞许。但“严禁”的成效如何,似乎难以乐观。这同样可以以中小学的“择校费”作镜鉴。由于家长一方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学校一方又不无满足需求的意愿,在这种“愿打愿挨”的默契中,“择校”是否会在禁令之下悄然进行,恐怕是“谁择谁知道”。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有着明文规定的划学区入学政策和从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的择校禁令,尚且如此;在招生和入学上并无相关取舍规定的学前教育,指望一纸文件令行禁止,恐怕并不现实。换言之,在禁止入园赞助费之后,幼儿园和孩子之间如何“双选”?这其间又会有什么新的“愿打愿挨”的默契出现?似乎都难以规范和厘清。
资源不均衡,“严禁”难乐观。与其花费巨大的制度成本,禁止供需事实存在的“择校”——何况往往禁而不止,不如让各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尽量均衡;既然不能根绝权、钱、社会关系等外在因素在学业竞争中的变现,那么就得提供一个尽可能公平的教育环境。以资源均衡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已成多数人的共识。问题只是,那些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既得利益者,愿意这种均衡尽快到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