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海防大队中的凌海波

发布时间:2011-09-01 07:18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70年前,苏中军区海防利用濒河临海的优势,奏响了一曲曲护渔民、打日寇、扫海匪、斗顽敌的豪迈战歌。我的父亲凌海波,1909年1月出生于丹徒,1974年辞世,在世时曾多次跟我们讲起他1941年至1943年间的海防战斗经历。

 1939年11月,凌海波被派往皖南军校学习,“皖南事变”后,受命带领军部家属和伤病员一百多人向北突围,在渔民老乡的帮助下,趁黑夜突破长江封锁线,到达江北,到东台找到老首长粟裕。当时为了迅速建成新四军新的指挥机关,原苏北指挥部机关的干部绝大部分被分配到新四军军部。分配到第一师的只有包括粟裕在内的24人,环境条件相当艰苦,凌海波的到来,粟师长很是高兴,任命他为师部作战参谋。

 1941年3月,粟裕决定建立海防部队,作为坚持海上斗争的武装力量。4月下旬,在江苏如东县北坎成立了苏中军区海防大队,第一任大队长为凌海波,负责保卫苏中军区后方在海上的活动。为了尽快适应海上生活,凌海波带领大队到海船上进行海上训练和海上战斗演习,摸索海上气象和潮汐变化规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战特点,遇到问题和困难向粟师长汇报,粟师长也经常带领师直机关的同志随船出海,掌握第一手资料,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以三仓为中心的滨海滩涂地区,是海霸横行“司令如毛”的地方,海盗活动十分猖獗,不仅祸害盐民、渔民,而且与新四军为敌。1941年夏,凌海波带着警卫员潘和明,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海匪驻地,同他们同吃同住,一起出海,给他们宣传抗日道理,引导他们抗日救国,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细致的工作,一王姓首领,愿意带着队伍向新四军投诚。在初秋的一天,凌海波带着30多条船300多人,向如东小洋口进发,在快到目的地时被日军发现,日军炮艇击中凌海波指挥船,凌海波纵身入水,临危不惧组织船队驶入内河港湾我军防区。

 粟师长亲临小洋口,欢迎和慰问投诚人员,看到凌海波圆满完成任务回来,高兴至极,随即赠送公文包一只(现珍藏在镇江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军用地图一幅,马靴一双。

 1942年10月,日军对苏中军区发动海陆大扫荡,苏中军区决定在海防大队的基础上,扩编建立海防团,团部设在北坎,后移何家灶港。团长陶勇兼任,凌海波任参谋长。

 苏中军区海防团开辟了苏中同苏北、山东、上海、浙东等地的海上交通,多次护送党和新四军、八路军要人经海上到根据地,还掩护大批知识青年从上海到苏北转往延安。派出战船多次截击日军在沿海的运输船,并将上海等地地下联络站集中的各种军需物资,通过轮船或木船送到敌后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八路军的抗敌斗争。设立了海上工厂,修造船舶,制造、修理枪炮,印刷钞票、文件、宣传品,生产服装、鞋袜等军需品,开展海上后方医院。当时日本东京的《朝日新闻》报道:“华东沿海从连云港起到上海止,有游弋不定的新四军水兵”。

 1943年1月凌海波被任命为苏中军区五分区(丹阳、丹徒、武进等地区)参谋长,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海防团。

 几经变迁,在苏中军区海防纵队的基础上,把江浙沿海其他海防部队充实进来,1945年10月,重组了华中军区海防总队,1947年1月改名为华中军区海防纵队,1948年3月又更名为苏北军区海防纵队,这支部队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中,发挥了骨干作用,1949年4月编入了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

(作者:凌树青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