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毛泽东因何欣赏叶剑英

发布时间:2011-08-26 08:11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虽然在“二月逆流”之后,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被压下去了,但生命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周恩来特别交代过中央警卫局,要做好元帅们的安全保卫工作。

  徐向前元帅府的风波刚过的一个晚上,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三位掌握军队重权的人物突然来到叶剑英处,当着叶剑英的面对秘书说:“主席指示了,你们批判老帅到此为止,你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外面的批判不要管。”并对叶剑英说:“你要正确对待。”不等叶剑英答话,他们就匆匆转身走了。

  精神压力最大的日子总算过去了。

  子女们的消息却令人不安,他们全被关押在秦城监狱里。这是一座关押政治犯的监狱,进去容易出来难。只要叶剑英一天不官复原职,子女们就一天不能回家团圆。

  随后的日子越加清冷和寂寞。没有“内参”,没有文件,也不知道外面是个什么形势。

  平淡而闭塞的生活,久而久之对一个最开朗、最乐观的人也免不了有影响,因为人总是要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学会忍受生活的平庸。原来的叶剑英是位多才多艺的元帅,拉胡琴、吹箫、打乒乓球、游泳、写诗、下棋样样精通,可是莫须有的罪名破坏了他的兴致,以后再也没有听见他那悠扬的琴声……

  第二节 周恩来的策略

  1969年春天,周恩来安排叶剑英到工厂参加劳动,先和群众多接触,以便早日解放。

  1969年4月,又是桃红柳绿的季节,北京的春天和以往一样迷人、清新,“文革”的高温已经在“祖国山河一片红”中降下许多。

  我这个时候被派到新疆边境,说是去锻炼,实际是赶出京城。走时,叶帅还在北京,等年底我被总理保回来,叶帅和其他老帅都“疏散”到全国各地去了。后来我见到他的王秘书,才知道1969年这一年,叶帅还进过工厂参加劳动,我感到奇怪,七八十岁的老人怎么还去进行体力劳动。秘书却认为我没有远见,说,这你就不懂了,这是策略!

  策略,而且是周恩来的策略!

  1969年各地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这是“文革”时期特有的组织形式,有这种形式总比没有要好一些,它毕竟起到了稳定、缓解局势的作用。但“文革”小组把握的基调仍然使社会保持着所谓高昂的革命激情,阶级斗争的弦仍然在人们头脑里绷得很紧,一触即发。

  一天上午,叶剑英接到周恩来的电话:“叶帅啊,你被分配去新华印刷厂,先和群众接触,接受群众再教育嘛,参加学习班和力所能及的劳动,其他老帅都已经做了安排……”

  叶剑英知道周恩来安排他出去走走、参加劳动的深刻用意。只有周恩来才会进退有度地将元帅一步一步保出来,又不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小辫子,这就是周恩来过人的工作艺术。

  第二天,叶剑英早早就起身了,这是他两年里少有的一次出门。他身穿灰色中山装,脚蹬黑色布鞋,花白头发也梳理平平整整。秘书心里暗喜:“叶帅虽然已70多岁了,仍然显得精神、自得,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摧毁他对未来的信念,不然一个老人是不会有这样的精神面貌的。”

  “文革”中的新华印刷厂归迟群管辖,他是“两校五厂”的军代表,是“文革”时期神气一时的风云人物。叶剑英到了印刷厂,厂里的几个领导已经出来迎接,场面当然称不上热烈,但叶剑英仍很高兴上前一一握手。到了厂办公室也没有落座,叶剑英对厂领导说:“去厂里看看吧。”

  叶剑英跟着厂领导仔细看了印刷厂的一些车间,最后来到装订车间,秘书被告知:叶剑英在这里劳动和学习。

  老一点的工人都认识叶剑英,挺客气地给他让座,一位老工人私下悄悄地对他说:“叶帅,这里有规定,不能叫你叶帅,只能称你老叶,还请老帅原谅。”

  “没关系,叫什么都行啊。”叶剑英一点不在乎。

  能有机会出来和群众接触接触,叶剑英已经非常满意了,还在乎怎么称呼?再说他也知道自己是被“文革”小组点名批判的“黑干将”,虽然毛泽东下了指示,批判老帅到此为止,但是外界的人并不知情,康生、陈伯达他们也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迟群对“文革”小组的旨意心领神会,对叶剑英很严厉,也不准大家有笑脸。叶剑英这时好像什么也没有察觉,也不去注意外界对他的态度。学习时,他只是非常认真地倾听工人们的发言,什么也不说,有时他听到工人们通俗有趣的发言,也会跟着哈哈笑起来。

  自从去工厂劳动后,每天的日子比以前充实了许多,而且又有学习材料带回来看,如厂史、大批判简报,还有厂里印刷的《红旗》杂志;回家的日子也比以前要多些乐趣了,一到家他就先戴上老花镜,仔细地把材料浏览一遍。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