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农大的农村生源为何也在减

发布时间:2011-08-25 06:5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只有从更多方面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才能扭转大学特别是知名大学农村生源不断下滑的不正常现象

 知名大学农村生源的下降,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这一趋势,在冠以“农”字的大学也同样存在。今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此前9年,这一比例一直稳定在30%以上,而今年只有28.26%。(8月22日《新京报》)

 有同事1996年毕业于中国农大,他说,当时他的同学大多是农村来的,班里城市的学生屈指可数。相隔也就十几年,变化竟如此之大。中国农大招办主任周旭峰分析,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下降与城镇化进程有关,其次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与城镇相比还有差距。对此形成呼应的是,中国农大今年在京、津、浙等发达地区生源充足且质量不错,而西部地区生源相对不理想。

 在以往,农村学生报考农业大学较多,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除了专业“对口”之外,还因为“农字头”大学一般分数低,收费也低。然而,中国农业大学虽然冠以“农字”,但并未规定优先招收农村生源,培养的学生也不一定到农村工作。事实上,中国农大是综合性的“城市大学”,位于首都,地位较高,专业有优势,就业形势也不错,虽带“农”字,录取分数并不低,也吸引了不少大城市学生报考。北京一位女生,因为爱好生物,就放弃了上北大清华的机会,坚持选择了农大。

 专业兴趣没有城乡之分,城里学生当然也可以当农业科学家、生物学家,也可以去研究小麦、水稻,可以去专攻基因工程,这都是很正常的。至于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问题,中国农大和其他重点高校原因是一样的。除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源减少之外,更与城乡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有关。都是按照分数录取,很多农村孩子,可能对农业有兴趣,却无法达到中国农大的录取分数线。而在目前情况下,大学录取还没有针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倾斜办法,自主招生也不会给农业方面有专长和特殊兴趣的学生加分。况且中国农大又主动放弃了自主招生资格,录取也只能按照分数从高往低来,即使特别照顾,也只能是个别分数在临界线的考生。

 其实,中国农大农村生源减少只是大学农村生源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农村生源比例连年降低,虽然问题出现在大学,但这种局面在此之前已经注定。城乡教育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对农村优秀生源和师资的倒吸现象明显,造成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不是增加反而有减少之虞。教育本来是最能够打破由于自然条件、个人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创造公平上升机会的渠道,但由于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可能反而加剧了不公平。这是急需从上游改变的现实。

 不过,长期从事招生工作周旭峰,还透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越是农村的学生,对农业越“敏感”,更不愿意报考相关专业。他们更希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选一个更有“前途”专业。

 这可能跟农村学生信息匮乏,对专业志愿不够了解有关,不知道学农不一定还要返回农村,也不知道农科专业就业情况还不错。10多年前我从农村考大学的时候,多数人报志愿都很盲目,成绩好的学生,基本都望文生义地报考“行政管理”“经济金融”等专业,盼着能够升官发财,改变命运。一般认为成绩不好的,才报考农业、技术类专业,但要想考上中国农大这样的农口一流学校,机会渺茫。

 除了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误会,农村学生不愿意学“农”,原因也可以归结到城乡区隔和城乡差距上来。按说,农村出来的孩子,对农业应该更有感情、更愿意回报农村和农民才对,但令他们“敏感”的,不是“农”这个职业,而是“农”所代表的身份和地位。如果农村孩子不愿学农,医生的孩子不愿学医,这显然不属于正常的“阶层流动”。因此,只有从更多方面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褪去农民身上的身份和权利色彩,让农业成为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正常职业,才能消除农村孩子对农业的“敏感”。(丁永勋)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