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是北宋丞相、世界级古代中国科学大家,曾设计制造世界第一的全自动水力机械天文台暨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有关专家近日取得三大突破性发现成果,一是在镇江新区大路发现确认传承有继的苏颂后裔世居族群,二是在镇江史志办发现以苏颂父苏绅为“京口始祖”、苏颂为宗祖、苏颂子苏京为分支祖(皆葬镇江)的《润东当江沙苏家桥苏氏族谱》,三是发现大路尚存规模宏大明清古建“苏府”古宅,至今依然居住着一脉相承的苏颂后裔。
■ 苏颂是祖籍福建的“镇江人”
苏颂八十二岁(1101年)夏至日前与亲友话别后,在镇江家中坐以达旦,无疾而终平静逝世,第二年即崇宁元年(1102年)十一月葬丹徒县义里乡乐安亭五州山之东北阜;苏颂父苏绅,在赴河阳任中病逝,“葬丹阳(苏颂语,后考证实为丹徒)”;据《苏氏族谱·丹徒县志录存·陵墓》,苏颂子:待制苏携,通判苏京二墓皆在长岗——苏绅、苏颂父子及苏携、苏京祖孙皆葬镇江。
苏颂是“福建人”还是“镇江人”的问题,由于《宋史·列传》中“苏绅(父)”或“苏颂(子)”皆称“泉州”,现代学者一般都以为苏颂是福建人。其实北宋苏丞相的真实身份是“祖籍福建”的“润州(唐宋时镇江名)人”、“丹徒(镇江秦汉以来县名)人”即“镇江人”。
苏颂自称父苏绅“葬丹阳乡里京岘巽冈西北”。“京岘”在镇江城东5里,现已圈入市区,苏颂曾做一五言诗称:“先畴闽岭遥,寓舍京口近……”“京口”为六朝镇江城区古称;又在《大夫七弟有庆新居二百四十言次韵和之》中写到:“山连京岘外,水接漕渠边”,“子孙环舍后,兄弟对斋前”,“往复康庄路,过从乡里贤”……苏氏一族居京岘与漕渠间!元《至顺镇江志》称“丹徒县漕渠水自江口至南水门九里”;《七弟示诗后又改缘字因再次韵》记载:“思亲乐京口,怀土限闽川”——从以上文字可以理解到,京口漕渠丹徒京岘不仅是苏颂父苏绅葬地,亦是苏颂守制、告老归居之地,也是苏氏一门兄弟子孙及亲族的“乡里”。
苏颂同时代人公认苏丞相“为丹徒人”——北宋曾肇《赠苏司空墓志铭》称苏颂父苏绅卒,葬润州。
苏颂自署“丹阳”思考:《隋书·地理志》称开皇十五年(585年)置“润州”;《旧唐书·地理志》称天宝七年(748年)改为“丹阳郡”,乾元二年(759年)复为“润州”,永泰(765年)后为“浙江西道观察使理所”;《宋史·地理志》称“镇江府望丹阳郡”,开宝八年(975年)改“镇江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年)升为府,今为镇江市,古称有朱方(春秋)、延陵(春秋、隋)、丹徒(秦至今)、京口(六朝)、武进(三国吴)、毗陵(晋)、晋陵(晋)、南徐(南朝宋)、南东海(南朝齐、陈)、南兰陵(南朝梁)等称呼。以后苏颂子孙确有在丹阳为官居住者,不过,苏颂先后三次为父亲、祖母和母亲之丧按宋法离任在京岘服孝守制三个整三年,辞官告老还乡居住京口并安息五州山,以当今行政区划皆在镇江市区范畴,则皆可作“镇江人”论。
一言以蔽之:世界级古代大科学家苏颂是祖籍福建的“镇江人”。
■ “苏丞相府”在今“东门”一带
近年,苏氏宗亲纷纷来镇江掀起新的寻根热。
先后有来自上海、南京、厦门、广西、浙江等地的苏氏后人,找寻苏颂故居朱方门外古化隆(龙)隅(坊)踪迹(今科技大厦方位)、京岘山、五州山及净因寺(原苏丞相颂公祠)。
上海苏氏宗亲会长苏永祁夫妇与原省机械厅副厅长苏泽民一行从北京大学管成学教授处看到笔者的相关文章随即联系找来,厦门苏颂研究会苏清祥、苏景中等人依据线索来到镇江史志办查询《苏氏族谱》。
那么,苏丞相府究竟在镇江何处?镇江地名手册失载,民政局地名办通过电脑搜索无获,先后在城区郊区找寻“老苏家”亦无进展……目前只能依据文献推定:
《苏氏族谱·丹徒县志录存·宫室》记载:丞相苏颂宅在化隆坊——《京口集》有颂新居诗“版筑多遗址,经营信昔缘”……自注“旧址乃林仁肇故宅”,而南唐林仕肇宅,根据《舆地纪胜》记载是在丹徒县朱方门外一里。
《苏氏族谱·宋嘉定镇江府志镇(存)录》也是同样的记载。
苏永祈的《润州寻祖迹》也有相似的记载,称苏颂家宅居润州万松岭,北邻刁氏园刁景纯藏春坞,位于今镇江市丹徒县朱方门外化龙坊,苏颂有诗:“幽居邻有万窠松,坐见京江四面峰”……又加注文曰“予营此居有年矣,初唯得一小山麓地,甚窄,刁景纯学士割柳南数亩相助,其后又买十余契,方稍完,考其旧址,皆南唐林太师仁肇故园宅”。
现可推定:苏丞相府在镇江城区,位城东,“化龙(隆)”地名已失考,“朱方门”即镇江“东门”,现地名有“东门坡”,“朱方门外一里”即“东门坡”外一里,即今丁家巷中营至梦溪广场一带。
这些推断还可以从《至顺镇江志》中得到佐证及相关线索,根据《至顺镇江志》记载:
苏公桥,在范公桥东南——“范公桥”为纪念北宋范仲淹,日前于镇江市区正东路与酒海街、下河头之间出土面世,现埋地下,上立“文物保护”标志碑,“苏公桥”名或纪念苏颂,与“朱方门外一里”苏颂故居区位相符。
林仁肇庙,在朱方门外(南唐林仁肇宅在今朱方门外一里,后为宋丞相苏颂居第)——唐林仁肇宅庙及祠皆为苏颂承继。
梦溪园,在朱方门外子城下,宋内翰沈括所居,泉曰梦溪,堆曰百花,轩曰壳,斋曰深,阁曰花堆,堂二曰岸老、曰萧萧,亭二曰远、曰苍峡,又有竹坞、杏觜,皆行乐之所也,后半为前军寨,半属他姓,郡为复之,未几,仍废——当为苏颂西邻。
■ “苏府”古宅与《苏氏族谱》
镇江新区大路发现“耕读传家”古宅为北宋丞相苏颂一脉相承后裔所居之“苏府”。
大路为镇江最东北的江边乡镇,当年为自然经济舟车商旅之会,解放后因交通不便至今留存不少古建筑古民居,厦门苏会长两次踏勘,拜访至今仍居住老屋的苏氏后人苏学荣先生,得知当地尚有苏族群居多处、老屋多所,现有三百余苏氏族人……
厦门苏会长猜想,史志办藏《苏氏族谱》即苏颂家谱可能与“苏府”古宅的主人有关,后经同为苏颂后裔、居住老屋的苏明珍、吴锦荣夫妇再三指认核对,确证苏学荣、苏明珍同为苏颂第三十二代裔孙,今初步考定:有明成化年间绅公十九世孙讳永芳公自京口东迁润东,于苏家桥定居,至雍正十年坍毁,后裔子孙有迁居大路者于乾隆年间重修祠堂,使苏丞相府家人重新集聚创业,道光十一年起东府,光绪十四年再添西府,即今大路镇“耕读传家”苏家古宅大院,东西两处皆当名之曰:“苏府”(苏丞相家府)。
“苏府”古宅位大路镇西,镇政府马路对面过渠桥即是,“苏府”古建筑群墙院范围颇大,据目测,东西宽约80米,南北进深约100米,大门内外地面墙基皆为花岗岩条石铺陈,构成散水形成排水系统,下再大雨不积一点水,苏学荣老先生说石料皆运自苏州称“苏石”,距今至少住了六代……正门四周平面三开间水磨砖壁雕花墙,侧屋如八字凸起延伸如羽翼,正大门为石础青砖多层雕花门楼,门楣正中大字隶书石额“耕读传家”,是为千年不堕优良传统的丞相家风,门柱前后雕花门当石抱鼓石两两相对排列齐整,门内堂前水磨地砖,所有墙基一概为“苏石”花岗岩条石。院侧有并排屋宇多间,还有砖楼和相对独立书院、织布机房(现毁),整个建筑群厅、堂、楼、阁配套,大院套小院,小院各成方,横有路,竖有巷,巷有门,门中有门,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特别是左侧小院墙上基本完整保存了一处砖石雕花神龛祭台——“福祠”,上为“神龛”,上有浮雕官样人物,可能就是祖神“苏颂”;中为“供台”;下为火膛。
“苏府”,至今还住有几十户清一色苏颂后裔族人,是为珍贵的地方历史人文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市文物主管部门已输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库,当时尚不知为苏颂后裔之“苏府”。
“苏府”后人苏学荣称“文革”时“家谱”被劫,如今知道典故的老人大都过世,自己甚至连祖父的名字都记不清了……好在苏明珍老人记性超强,帮助追溯认定市史志办藏《苏氏族谱》就是自家上人所修。
■ 相关链接
苏颂·水运仪象台
苏颂(1020-1101),字子容,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七年(1092)官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他长年从政,秉正为官,政绩卓著,是德高望重、学养深厚、清廉自律的社稷重臣和谦谦君子;他为人廉正,堂堂正正,曾舍官抵制皇帝错误命令;他学识渊博,处事沉稳,具有卓越组织领导才能,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方面都有极高成就和建树。
撰有“水运仪象台”工程说明书《新仪象法要》,编著有国家外交政策文献总汇《华戎鲁卫信录》、国家标准药典《图经本草》等巨著,传世有《苏魏公文集》,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巨擘,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享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苏颂提议并设计制造“水运仪象台”,直接起因则是为了更换已经朽坏的沈括“熙宁浑仪”。苏颂造浑仪同时增加浑象、天文钟,而且是全自动(水运)、全天候的天文台,集天文同步自动跟踪观测、天象同步自动演示、精密计时并声像图文自动报时装置一体,而且非常坚固耐用正常运转30年,金兵南侵拆迁至金大都将主机装配后继续运转,前后长达120年,核心部分甚至使用到元末,元宫太监媚献明太祖朱元璋,被斥以“巧器误国”而击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