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容易,醋也出问题。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称,目前市场上的陈醋95%经过勾兑并放添加剂。随即,山西醋协表示已责令王建忠辞去副会长之职,并对其“严重不负责任的言论表示强烈的谴责。”王建忠向媒体解释说,山西95%以上的醋确有添加苯甲酸钠,但这是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8月8日《京华时报》)
醋协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仅要对王建忠“严重不负责任的言论表示强烈的谴责”,还急吼吼地责令王建忠辞去副会长之职,并且声称山西老陈醋、山西陈醋全部是纯粮酿造,根本不存在醋精勾兑。这番“真情表白”与媒体“全国每年消费330万吨左右的食醋,其中逾九成为勾兑醋”之报道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在真相尚不明朗的时候,常理常情就成了公众获得理性判断的唯一依据。我们不妨平心静气地看看现实:早在2000年,我国就出台配制食醋国家标准规定,配制食醋须是指以酿造食醋为主体,与食用冰醋酸、食品添加剂混合配制而成的调味醋。可见,国标是默许“勾兑醋”的,只要勾兑得法。何况今年5月底,中国调味品协会还曾组织了勾兑醋产品标准修订的研讨会,有关部门、检测单位等也曾召开过一个食用醋的标准讨论会,有人还专门提出了区分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附加上三个事实:一是纯酿造醋耗时长、工序复杂、储存成本高,难以满足大量市场需求;二是就基层监管的情况看,质检部门起码在食品冰醋酸与工业冰醋酸的检测区分上还是个空白;三是五谷杂粮都在涨价,酿造醋的直接成本显然更为可观。那么,“市场上的陈醋95%经过勾兑并放添加剂”的判断果然就是胡说八道?
还有两个语境有助于我们对“勾兑醋”真相的考量:一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属于生活必需品,基本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涨跌个五分一毛,就很可能大大影响终端销售量;二是商家有趋利的本能,“达芬奇”都敢在“保税区一日游”后披上国际大牌的外衣,那些勾兑醋厂家凭什么不会在监管阙如的前提下蹭“酿造醋”一杯羹?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绝对的“纯粮酿造”都是绝对的忽悠扯谎。
协会的屁股坐在哪边,是不言而喻的。但还原陈醋的真相,不是比谁的级别高、谁的嗓门大,在某些食品安全领域,虚张声势的权威早就没有丝毫公信可言。“勾兑醋”的今生,让人联想起“乳业新国标”的前世。此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指出,乳业新国标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指标上;随后的7月3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经营论坛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也提出,中国的生奶标准几乎是全世界最差的,“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诡异的是,与此论调相应的,是个个忙着“封口”或“解释”,独留尴尬的“乳业新国标”不咸不淡地挂在民意的耻辱柱上。如今,王建忠先生的“误读”令人有时空逆转、情景再现的错觉。
山西醋协大动肝火,其情可鉴,但真要为产业洗清冤屈,只靠小喇叭喊话是没用的。最简单的一个逻辑是:王建忠先生也曾是醋协的“官员”,何况人家还是“山西金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可见其浸淫此行业已久,就算是“醉话”,恐怕也难挡“三分真”的可能。醋协还是多一些调查、拿出详实可靠的数据,把“标准”和“检验”上的悬疑说说清楚先——不然,陈醋的味道与命运,恐怕就不只酸涩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