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运凳子高铁”的三个警示

发布时间:2011-08-04 07:08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沪高铁开通满月,与初期坐票售罄现象相比,近期京沪高铁列车均有大量余票。二等座、一等座都出现了超过70%的剩票,商务座则基本都是空凳子。媒体表示上座率是受到高铁连续故障影响而下降。7月25日,4趟京沪高铁列车临时停运,但铁道部未回应是否与上座率有关。(8月1日《东方早报》)

 这些上座率很低的高铁,有人戏称为“运凳子高铁”。在我看来,受京沪高铁多次“趴窝”事故和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的影响,高铁上座率大幅下降是必然的,与其让京沪高铁“运凳子”,不如让出更多的路权给特快列车,因为上海开往北京的“独苗”T110次列车车票一直很抢手。

 众所周知,铁路资源也是公共资源,高铁占用大量铁路资源而上座率很低的话,浪费的就是公共资源(据称京沪高铁每天支出高达2630万元),这种局面亟待改变。我们要意识到,指望高铁事故效应短期内彻底消失是不太现实的,惟有顺应市场形势减少高铁数量并增加特快车次,才能避免公共资源浪费和铁路系统更大的损失。

 据悉,北京铁路局已经发出公告:京沪高铁G181次等4趟列车自7月25日起临时停运。面对事故频发,显然,这是一个聪明的决策,但也要看到,京沪高铁还有不少车次在“运凳子”,而且,停运4趟高铁列车之后也未见增加特快列车。这说明,铁路部门依然顽固地认为高铁在一系列事故发生之后仍然有市场。

 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铁并非乘客惟一的选择。当高铁不能在安全性、时间上、服务等方面向乘客保证的话,乘客显然不会花钱买气受,花钱买风险,就会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出行,对问题交通工具就会“要脚投票”。也就是说,“运凳子高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使面对强势的铁路垄断,市场也能进行理性选择。

 在我看来,“运凳子高铁”对我们有多种警示,尤其值得铁路部门关注。其一,影响市场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安全。无论是动车追尾事故还是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都让公众异常恐惧——“安全大于天”,如果在产品或服务的安全性上保证不了,公众宁可退而求其次,也不会冒着风险去消费。因此,重建高铁信心的首要任务在于保障安全。

 其二,铁路部门的态度与服务是影响乘客选择的第二因素。比如,京沪高铁第一次“趴窝”后,有乘客反映不仅停运后列车内很乱,而且转运时现场很混乱,这就是服务不到位的典型例子。而公众对铁路部门的一堆质疑,即使有的是因为谣言,是因为误解,但铁路部门在信息公开等方面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很多。

 其三,票价也是影响高铁上座率的重要因素。根据铁道部披露,京沪高铁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票价最高1750元,二等座555元;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二等座票价410元。相比之下,上海开往北京夕发朝至的T110次列车票价更为便宜。在票价、安全性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无疑,乘客就会冷淡高铁、选择特快。

 因此,铁路改革要想向市场化迈进,首先要顺应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包括多层意思,比如安全需求、服务需求、票价需求、竞争需求等。也就是说,无论是铁路部门,还是与铁路有关的部门如物价部门,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分配铁路“路权”、决定高铁投资规模、制定票价等,即,铁路发展和管理要与国情、民情相适应。

 铁路部门要意识到,要让公众重拾对高铁的信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再出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让那些“运凳子” 的高铁暂时停下来,让公众普遍信任的特快列车赶紧顶上去,最忌讳高铁“运凳子”,而特快列车一票难求。进而言之,改变铁道部形象,就是改变高铁形象。

(作者:冯海宁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