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些出租屋门头挂起了印有“出租户”三字的铁牌,但是铁牌却分成“红黄蓝”三色,比如蓝色铁牌就是告诉你,这样的出租房安全系数很高,是“绿色放心户”,大可放心入住。(8月2日 《扬子晚报》)
以房定人,这是出租房安全分级分色管理的重要特点。仔细分析“红黄蓝”牌评分标准,不难看出,无论硬件和软件指标,都是基于一种静态式管理。但人员的流动和变化,又使安全管理并非物化管理那样简单。
量化分级管理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是建立在社会诚信体系之上的一种手段延续,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那些问题较多、隐患较大的重点部位和人员,以达到“有的放矢,劣紧良松”的目的。比如餐饮环节的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将餐饮企业分成各种不同的等级,职能部门根据等级情况,实施不同的监管策略,等级高的减少或不监管,而等级低的则加大监管和巡查频次,时刻防范隐患发生,用科学性、针对性管理实现有效性。
出租房安全分级分色管理也有类似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人员的流动性意味着,此种管理很难保证公正性。如果基于现有人员的情况,通过长期的了解和监测,采取如此分级则没有问题,相关结果是建立在过程之上,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支撑材料。但当这些人员已经离开,住进另外的租户,那么原先的标准则失去了价值。
分级分色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假定,这忽略了人的因素,结果是负面效应跟正面效应一样明显。一方面,分色分级带有先天性的身份歧视,变相地通过房屋分色,将入住者分成三六九等;另一方面,安全分级的结果,就是价值的分级,由此产生出租房价格的波动。同时,顾及房屋分级后所产生的歧视后果,低收入者或被迫去选择分级较高,价格也较高的房屋,并因此承担过高的负担,接受制度不公所造成的风险。
关键在于,分级分色的房子,难以管住一颗不安分的心。一个不安定因素,放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隐患。房子分级的结果,就有可能因假定的繁荣,掩盖隐患,达到自我麻痹,甚至成为懒政不作为的借口。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人而非物,量化分级也必须立足于人而非物,“分色管理”若成为“有色假定”则是本末倒置,监管的成效,还得靠“以动为静”的常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