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传南京将对城内所有房屋屋顶重新上色。南京市房产局物业管理办公室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需要进行屋顶修缮的房屋在100幢左右,费用在3000万至5000万元左右。 (7月26日 《扬子晚报》)
目之所及,有损观瞻,于是房顶涂色就应运而生。实际功能可能有限,但观赏价值不小,就跟“荒山涂绿”,或者“遮羞墙”差不多。数千万的投资,100幢房受益,“城市形象”成为“被涂抹”的最好理由。
屋顶颜色为谁而抹是问题的核心。传闻说是因为“一位市领导在视察紫峰大厦时有所指示”,虽然南京市房产局物业管理办公室人士没有肯定,但也没有否定。“房顶破旧存续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影响到了视野之中的美观”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何以之前没有感觉并加以改进?由此推论,房屋涂色难以逃脱“迎合领导”的嫌疑。
就经验来看,房顶涂色这样的创意,实施起来应当有一定的程序难度,假若没有“领导的授意”和“需要”,各级部门其实很难自发产生这样的工作冲动。一方面,公共政策应体现普惠性,给少数房顶免费抹色,对于大多市民来说就意味着不公平;另一方面,公共财政的支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程序之上,花费巨大的涂抹工程,本身是一种面子工程。如果不能带来部门利益,或者迎合需要,其实没必要去承受犯民意获质疑的风险。
整齐的街道,漂亮的楼房,统一的色调,城市的面子确实光鲜无比,但没有里子的支撑,这也不过是一个花架子。不说城市的文明和个性,仅就城市建设一脉相承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排水系统建设,都不足以解决内涝严重的问题,那么处在“城市看海”尴尬之中的人,还有什么心情去欣赏那统一的色调?从这一点来说,刚刚经历了“水患”的南京,有比涂颜色更紧迫的事做。
这其实是“为谁服务”的命题。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当然不是技术的问题,在国际化现代化的当下,最不缺的就是技术。很多问题,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假若城市建设的一切行为,规划的一切指向,都以领导等少数人的好恶为前提,为标准,这样的规划方案和建设行为必然短视。